19世纪印度教改革运动的双重性,对印度教育发展、民族意识的影响

恨荷评历史 2023-03-25 00:49:03
一、19世纪印度教改革的特点

19世纪的印度教改革进程曲折且漫长,在改革过程中,印度教上层知识分子以非暴力手段在积极地谋求宗教中各个派别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场协调印度教各个派别之间矛盾的宗教改革运动;从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时代背景出发,印度教改革又是一场由民间发起的政治改革运动。

面对外族统治的现状,印度教的改革家们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让这一场运动夹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以此来积极地唤醒民众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而且积极地将宗教改革理论付诸于实践当中,这一切都对印度教的世俗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浓厚的政治色彩

林承节先生认为:“在宗教改革中夹杂着两条路线:一是宗教改革运动,二是政治改良运动,两者齐头并进,各有侧重”。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种政治意识上升为民族主义精神的体现,这就意味着印度教信徒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寻求一种政治权利的保障,以此来扩展他们的社会生存空间。

达耶难陀深入旁遮普地区进行改革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也是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印度教信徒希望在政治待遇上得到改善的心理。从13世纪开始,旁遮普地区的印度教信徒就生活在非印度教徒的统治之下,从内心深处而言,他们缺乏“一种使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可以进行自我定位的激励”。换而言之,他们缺乏一种属于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

2.注重对社会实践的探索

这场改革运动的实施在社会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宗教改革家们致力于教义教规的改革;改善社会生活中的妇女生存现状,积极吸纳低级种姓者和贱民参加宗教集会活动,着手促进了印度教育的近代化。首先,在宗教的改革实践中,改革者着重改革宗教仪式和教理教规。印度教的多神论和繁杂的祭祀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简化宗教仪式,去多神化,主张一神论的改革趋势明显。罗易主张梵作为最高实体,其他的什么也不崇拜。达耶难陀认为“偶像崇拜应受到谴责”。

达耶难陀在领导印度教改革运动的同时,也将教育视为宗教和社会改革最重要的实践推动力。在他看来,教育是印度复兴和觉醒的关键,只有推行新式教育,才能振兴印度。

因此,圣社在其影响之下,相继开办了许多高级中学、中等学校和小学,这些学校都面向下层民众进行开放,这就使得近代印度的教育能够普及到印度教社会的各个阶层,逐渐打破了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蒙昧、混沌的思想,从而为宗教改革运动能够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3.宗教融合的趋势明显

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各派的改革家们为了能够将印度教信徒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之下,积极地探索着各宗教派别之间的利益共同点,直至罗摩克里希那学说的出现,为印度教的教派分歧提供了解决方案,以此来打破宗教之间的界限,尽可能地去实现印度教内部的团结。

通过对罗摩克里希那学说五个方面的阐释,可以看出,在近代印度的思想史中,罗摩克里希那提出了宗教和谐的理论,他提出一种名为“人类宗教说”的观点,力图通过该理论打破宗教之间的隔阂与界限,消除教派之间存在的分歧,以此来实现各个宗教的联合与统一。罗摩克里希那学说为印度教文化走向统一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宗教之间的矛盾在彼此的共同追求之下得到相互地融合。

4.改革途径的双重性

19世纪的印度教改革又被称为英属印度宗教运动。改革所寻求的途径有着双重性特点,以印度教内外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两个途径。从印度教内部而言,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印度的精英阶层,以知识分子为领导力量,秉持着改革印度教,复兴印度文化的目的,领导进行了宗教改革。

罗易、达耶难陀、邦基姆、罗摩克里希那等在改革运动中的核心人物,均出身于婆罗门种姓,他们属于宗教社会中的特权阶层,仍然感受到了殖民压迫带给整个印度国家沉重的灾难。

综上所述,可以认识到,19世纪的印度教改革运动是借助宗教改革的外衣,而进行的一场对于社会风气、习俗的变革,它以启蒙印度民众的民族思想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由近代印度的知识分子领导,走上了一条双重途径的改革路线。

作为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它对印度教文化进行了重塑,在实践中将印度教各个教派团结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之下;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而言,它普及了人人平等的人权观念,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作为一场政治改良运动而言,它为19世纪以后印度所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二、19世纪印度教改革的影响

印度教改革运动不仅只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在改革的进程中,传统印度社会加快了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脚步。因此,这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宣传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唤起了印度民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甚至所产生的影响在当今的印度社会中仍能找到。

1.对印度教自身的影响

印度教改革运动推动了印度教走向集中统一,近代印度的发展向资产阶级化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印度教原来作为封建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基于这段时期的改革,已经部分具备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性质。在改革家眼中,印度教改革运动成为了传播资产阶级思想的有效工具。

通过宗教改革的积极实践,长期以来压制着人们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各种清规戒律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资产阶级所呼吁的平等、自由、博爱观念在印度民众中传播开来,这在印度的思想领域产生了剧烈的变化,思想领域对封建社会展开的猛烈冲击,对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印度教改革运动是19世纪发生在印度的“启蒙运动”。传播资产阶级思想,使印度社会摆脱封建桎梏,客观上也符合了近代印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

2.对印度传统社会制度和习俗产生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传统宗教改弦易帜,而是要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西方世俗化思潮影响之下的印度教引发了宗教上的变化,从而对19世纪的印度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1.对种姓制度的冲击

2.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3.对印度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改革家们意识到国家的兴亡与国民教育程度和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深感教育的落后导致了国家的颓败。罗易作为印度近代教育的首倡者,主张废除中世纪的经院式教育,要求以英语为媒介,建立以传授科学知识的新型教育体制。

他说:“如果要使英国处于无知的状态,那么就不允许用培根的哲学来取代中世纪经院哲学式的教育制度,因为这种制度能使无知永远保持下去。同样的道理,如果保持梵文教育制度成为英国立法院的方针的话,那么,旧的梵文教育制度也将使我们这个国家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但是,政府的目标是改善印度当地居民的生活,因此政府就应当支持建立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开明的教育制度,包括讲授数学、自然哲学、化学、解剖学和其他各种有用的科学”。

改革家们对教育的需求,进而也刺激了理性思维在改革运动过程中的运用。他们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并且主张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从侧面激励了民众的现世主义精神;反对殖民者的奴化教育,主张印度人自己开办学校,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印度人民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反对只单纯地学习传统文化,要求将印度文化和西方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学习,这在思想意识上促成了学习知识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可以说,宗教改革在推广近代教育、发展印度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4.对印度民族意识产生的影响

19世纪印度教改革是一场由近代印度知识分子主导发起的宗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印度教从意识形态上由分裂走向统一,而且启迪了印度民众的民族主义意识。印度在民智渐开的大前提之下,民族主义事业也取得了蓬勃发展。

第一:知识分子主导的改革运动启蒙了民族意识

第二:民族意识在民族文化复兴思潮中的确立

三、结语

19世纪80年代后,印度教改革在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情形之下,越来越脱离其最初的宗教改革意义。对于改革的方向到底是选择复古还是西化,从改革运动的最后一个流派--罗摩克里希那学说中就可以看到,已经从理论上选择了一种折衷、妥协的办法去进行调和,这就说明了宗教改革对于复兴印度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但是,印度教改革运动在这一时期的印度,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予以否认的。

研究印度教文化仍然是深入了解印度的一把钥匙,而改革是维系文明继续发展的动力。19世纪印度教改革运动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紧密相关,改革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互促进。虽然印度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改革,但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与以往的改革相比,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次改革运动从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印度教文明的发展,又对印度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改革运动的发展对于印度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更加深入地研究印度教文化提供了又一方向。

0 阅读:18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