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幸福,才是爱的真正奥秘

鹰哥爱写文 2024-02-23 15:41:57

《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丁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世纪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

莎士比亚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曾经对“爱”进行过这样的描述,他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在莎士比亚笔下,“爱”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能够激发无数极致的情感体验,让人神魂颠倒,无法自拔;“爱”建立的基础,是彼此之间最深刻的吸引和无法抑制的狂热。

这种有关“爱”的观点,在数百年里影响巨大,也很能唤起我们对爱的浪漫想象。但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将爱情看作意义重大、无法替代的存在,也并不是每对恋人都追求灵魂上的深刻共鸣。爱也可以是平凡生活中的一蔬一饭,是黄昏的灯火、深夜的呢喃、困苦时相互依偎的怀抱……

在两百年前的英国,简·奥斯丁就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爱情的多种模样。奥斯丁是英国18至19世纪初期的女性小说家,以描写婚恋生活见长,手法细致写实,擅长使用精致的反讽刻画人物,驾驭情节。两个世纪以来,她的小说日益受到读者欢迎,经久不衰。

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乡绅阶层的恋爱与婚姻故事,展现当时英国的世态人情,也探讨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在爱情中的自我发现与成长、对人格独立与平等权利的追求。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奥斯丁的脚步,走进这本书,去感受爱的不同形态,并在其中探索爱的奥秘。

爱是初见时的怦然心动

在爱情中,“第一印象”重要吗?或许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初次见面时对彼此的感觉,会影响两人关系的进展。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作“首因效应”,就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或许在很多情况下,“第一印象”并非总是可靠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在《傲慢与偏见》中,几对恋人的关系,也受到了第一印象的影响。

彬格莱和吉英,在最初相见时就对彼此产生了好感,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等级、门第观念,跨越了两人之间的世俗差异。

彬格莱门第优越,家境富裕,性格活泼热情,谦和有礼。他搬到哈福德郡居住时,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有女儿的人家,都希望他能成为自家的女婿。因此,不少家庭对他格外看重,经常拜访他,或者邀请他到家里作客。

班纳特家也不例外,他们家有五个女儿,大女儿吉英和二女儿伊丽莎白,都到了适婚的年纪。彬格莱刚到哈福德郡不久,班纳特先生就上门拜访过他,认为他是个不错的青年。

哈福德郡举行舞会时,彬格莱正式进入了当地的社交圈子。他仪表出众,和颜悦色,绅士风度十足,受到了许多女孩的喜欢。但是,他最有好感的,是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吉英。

在整个哈福德郡,吉英算得上是相貌最出众的女孩,并且,她为人善良、个性温柔,彬格莱对她很着迷,邀请她跳了两次舞,表现得十分殷勤。不仅如此,彬格莱眼光挑剔的姐妹们,也都对吉英另眼相看。

吉英对彬格莱也是满心爱慕,她认为,彬格莱是个有见识、有趣味、有教养、讨人喜欢的青年,简直算得上一个十全十美的恋人。

因为彬格莱和吉英对彼此良好的第一印象,他们的感情发展极其顺利,经常去对方家里赴宴、聊天,长时间相处之下,他们依旧对彼此很满意。

实际上,按照当时注重门第的观念,吉英作为一个小乡绅的女儿,是不足以与世家出身的彬格莱相匹配的。但是,彬格莱和吉英都被热烈的爱情所支配,完全不考虑其他的现实因素。在旁观人看来,他们俩应该能够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

相较于彬格莱和吉英的一见钟情、浓情蜜意,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头几次见面却很不愉快,而这影响了他们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也阻碍了他们感情的进程。

达西是彬格莱的朋友,他眉清目秀,身材魁伟,举止高贵,并且他出身优越,资产雄厚。他第一次和彬格莱一起出现在哈福德郡的舞会上时,立刻引起了全场的注意,甚至比彬格莱更被人看重。

但是很快地,人们发现,他不怎么爱和人交流,即使有人主动上前攀谈,他也表现得非常冷漠。他很快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态度傲慢、看不起人的印象,对此,伊丽莎白有直观的体验。

伊丽莎白是吉英的妹妹,她头脑聪慧,活泼调皮,言辞犀利,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舞会当天,由于男宾少,伊丽莎白有两场舞都没有舞伴,自己坐在一旁休息,达西曾一度无意站在她身边。

彬格莱在和吉英跳舞的间隙,特意走到达西身边,让他去邀请伊丽莎白跳舞。可是,达西立刻拒绝了,他一向不喜欢跳舞,即使偶尔跳,也只和熟悉的人跳。

彬格莱为了讨好吉英,把伊丽莎白夸赞了一通。达西却望着伊丽莎白,冷冷地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你还是回到你的舞伴身边去欣赏她的笑脸吧,犯不着把时间浪费在我身上。”

这些话,伊丽莎白完全听到了。她并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对此并不生气,还饶有兴味地把这段话讲给她的家人和朋友听。大家都批评达西的傲慢态度,只有吉英愿意把人往好处想。她告诉大家,彬格莱说,达西并不是目中无人,只是不爱和陌生人多说话,他对待朋友非常和蔼可亲。

可惜,这些话对伊丽莎白没有说服力。她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达西一直没有好感。因此,当达西的旧相识韦翰到了哈福德郡,说了达西不少坏话时,伊丽莎白立刻相信了他的说辞。

韦翰告诉伊丽莎白,他的父亲,曾经是达西家的管家,深受达西父亲的倚重,连带着,自己也得到了不少关怀和爱。达西的父亲留下遗嘱,在韦翰完成学业后,要为他提供一个牧师的职位。可是达西在父亲去世后,却没有按照遗嘱行事,反而处处针对韦翰,让他衣食没有着落,生活十分窘迫。

韦翰长相俊俏,风度翩翩,谈吐又十分动人,显得恳切而正派,伊丽莎白立刻站在了他这一方,认定达西是个欺软怕硬、趋炎附势的小人,对他满怀厌恶。

此后伊丽莎白见到达西时,曾试探性地提起韦翰,达西却遮遮掩掩,不愿多谈,这引得伊丽莎白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甚至忍不住出言嘲讽达西。

爱是现实的穿衣吃饭

吉英和伊丽莎白,都是注重第一印象、渴望追求真爱的人,并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她们衣食无忧,因此她们在做决定时,更多地从个人的情感需求出发,不愿意将就。

但是,在英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大部分女性无法参与工作,也没有财产继承权,只能依附他人生活,所以缺乏选择的自由。因此,在一些人眼中,满足现实的需求,比追求浪漫的爱情更重要。

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夏绿蒂长相不出众,家庭条件也不算好,无法为她提供嫁妆,因此直到二十七岁了,她还没能出嫁。这在19世纪初的英国,并不是一见光彩的事情。因此,当夏绿蒂认识了柯林斯之后,决定迅速嫁给他。

柯林斯是伊丽莎白的堂兄,也是班纳特先生的财产继承人。在当时的法律规定下,班纳特先生没有儿子,只能将自己的财产传给有血缘关系的男性亲戚。柯林斯当上牧师后,前去拜访班纳特先生,但他的真正目的,是想要从班纳特家的女儿中娶一位做妻子。

对此,班纳特太太很乐意,柯林斯职业稳定,小有家财,算是一个不错的女婿人选。再者,她本来就对女儿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感到不满,如果嫁一个女儿给柯林斯,就算将来班纳特先生过世了,财产也不算完全落入外人之手。

柯林斯首先选定了吉英作为结婚对象,被告知她已经恋爱后,立刻转而选择了伊丽莎白,并在刚与她相处几天后,就向她求了婚。

在伊丽莎白眼中,柯林斯是个善于阿谀逢迎、头脑空空的人,因此,即便他条件优厚,伊丽莎白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伊丽莎白拒绝的当天,夏绿蒂刚好来家里拜访,与柯林斯相识后,两人相谈甚欢。就在次日,柯林斯就向夏绿蒂求了婚,并得到了应允。

知道这个消息后,伊丽莎白震惊不已。因为先不说柯林斯三天内求了两次婚有多么怪异,就柯林斯这个人本身来说,伊丽莎白也不相信他能带给夏绿蒂幸福。但是,见夏绿蒂显得心满意足,伊丽莎白也没办法将这些话说出口。

夏绿蒂和柯林斯举行婚礼后,很快住进了新家,并邀请伊丽莎白去家里作客。伊丽莎白在他们家里住了一段时间,经过仔细观察后,她发现,虽然夏绿蒂是基于现实压力,选择嫁给柯林斯,在婚姻生活中也有一些烦恼,但整体上而言,她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很满意的。

对夏绿蒂来说,柯林斯不介意她没有嫁妆,能保证她衣食无忧,已经是个很好的结婚对象了。

从夏绿蒂的婚姻中,伊丽莎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她能做的只有尊重。

就在这个时期,吉英和彬格莱的甜蜜恋爱,遭到了很大阻碍。彬格莱去伦敦办事,原本告诉吉英,只待几天就回去,却在离开以后,长期滞留伦敦,也没给吉英写一封信。吉英从彬格莱的妹妹那里得知,彬格莱爱上了达西的妹妹,两家有意缔结婚约。

伊丽莎白原本以为,善良、随和的彬格莱,之所以这样对待吉英,是受到了他家人的蒙蔽和阻挠。但是,她无意中得知,达西才是罪魁祸首。达西认为,彬格莱和吉英之间的现实条件差距过大,故意拆散了他们,还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为此沾沾自喜。

吉英不是一个习惯于直白表达感情的人,虽然别人未必知道,伊丽莎白却明白,她很爱彬格莱,被分手后极其难过。因此,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态度,由之前的厌恶,变成了憎恨。就在她气愤不已之时,达西却登门拜访,对她表白爱意,向她求婚。

实际上,达西在刚认识伊丽莎白时,确实觉得她不够漂亮,但在后来的数次见面中,达西渐渐被伊丽莎白所吸引,喜欢她乌黑明亮的眼睛,欣赏她聪慧敏锐的才思,也迷恋她那落落大方的爱打趣的作风。因此,达西多次特意去跟伊丽莎白攀谈,也会关注她与别人的谈话。

但是,这一切伊丽莎白都不知道,她一直怀有对达西的偏见,甚至觉得达西与自己谈话,也是想找机会挖苦自己。因此,达西的表白,让伊丽莎白万分吃惊,她立刻拒绝了达西的求婚。

实际上,从身边的桩桩事件中,伊丽莎白已经更深刻地明白,爱不是容易的事情,现实条件是两个人结合必须考虑的因素。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达西也确实是个理想的结婚对象。

但是,伊丽莎白不是个愿意妥协的人,且不说达西破坏了姐姐吉英的爱情,就是从她内心来说,她也不愿意为了优渥的生活,放弃自己对爱情的期待。

爱是两个灵魂的相遇

伊丽莎白不加考虑的拒绝,让达西深感挫败。他在求婚之前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明白,伊丽莎白作为小乡绅的女儿,能够嫁给门第高贵的自己,算是高嫁了。他以为,伊丽莎白一定不会拒绝自己。

达西将自己的想法统统说了出来,胸有成竹地等待伊丽莎白点头。伊丽莎白对此非常生气,她不能理解,直到这个时候,达西竟然还能表现得如此傲慢。她将自己的愤怒,也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指责达西的目中无人,以及他对韦翰的无情无义,对吉英和彬格莱爱情的破坏。

最后伊丽莎白说:“从认识你的那一刹那起,你的举止行动,就使我觉得你十足的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看不起别人,我对你不满的原因就在这里,以后又有了许许多多事情,使我对你深恶痛绝;我还没有认识你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样一个人,在天下的男人中我最不愿意和他结婚的就是你。”

这样强烈的指责,让达西深受冲击,匆匆告别后就离开了。那天晚上,伊丽莎白无法入眠,第二天,她为了疏解心情,早早出门去散步,却在自己常去的那条小路上遇到了达西。

这不是巧合,达西是特意到这里来找伊丽莎白的。昨天分别后,达西虽然生气,却不愿意受到伊丽莎白的误解。他写了一份信,解释了此前发生的种种事件。

首先,达西承认,他确实插手了吉英和彬格莱的恋情。但他之所以这样做,并不只是因为吉英的家境不如彬格莱,而是他在注意观察之后发现,彬格莱的爱情来得猛烈,吉英却没有表现出同样的柔情蜜意。他担心,吉英并没有爱上彬格莱,彬格莱会在感情中失望,这才竭力说服他放弃吉英。达西承认,他不了解内敛的吉英,误判了她的感情,并为此道歉。

其次,在韦翰的事件中,达西认为他是问心无愧的。达西的父亲确实喜爱韦翰,不仅给他许多关爱,供他上剑桥大学读书,还为确保他衣食无忧,给他留下一千磅财产,并要求达西在合适的时候,安排他进入教会担任牧师。

可是,韦翰有自己的想法。达西的父亲过世半年后,韦翰写信告诉达西,他决定不去教会中就职,想去学习法律,并且提到,靠一千镑的利息去学法律是不够的。

达西明白,韦翰不适合当牧师,他满足了韦翰的要求,一次性给了他三千磅,并商议好,韦翰自动放弃权利,不再要求达西帮他获得牧师职位。此后,两人的关系,差不多一刀两断了。

可是,韦翰拿到钱以后,并没有认真学习法律,而是过着浪荡的生活,把钱都挥霍掉了。后来有个牧师过世,韦翰又写信给达西,请求接替那个职位,达西拒绝了他。

因此,韦翰怀恨在心,不仅到处造谣,毁坏达西的名声,还试图拐走达西十五岁的妹妹,幸而被达西提早发现,才没让他得逞。达西此前之所以不解释有关韦翰的事情,就是不想将他拐骗妹妹的事情说出来,影响妹妹的名声。

得知这些事情之后,伊丽莎白十分惭愧。她明白,在初见时,达西固然言辞傲慢,但自己也长期处于盲目当中,对他存了许多偏见,忽视了事情的真相。实际上,达西并不是一个罪大恶极之人,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有合理的理由。

这次求婚所引发的冲突,促使达西和伊丽莎白都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达西开始反思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在此之后与伊丽莎白及她亲朋好友相处时,达西都表现得谦逊友善,礼数周全,让伊丽莎白大感诧异。

不仅如此,达西还对彬格莱解释了他的失误,促使彬格莱坚定心意,重新去追求吉英,并顺利与她订婚。在伊丽莎白的妹妹与韦翰私奔后,达西也默默出钱出力,最终使得事情圆满解决。

达西所做的一切,让伊丽莎白慢慢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善良、热忱的青年,具有高贵的人格和优雅的风度。伊丽莎白爱上了达西,两人情投意合,心意相通,关系突飞猛进。达西再次求婚,这一次,伊丽莎白满怀喜悦地答应了。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奥斯丁通过书写几个家庭、几对恋人之间的爱情和人生选择,为我们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价值理念。她笔下的爱情,有一见钟情、热烈浪漫的,也有平凡琐碎、关注现实的,还有追求心意相通、灵魂共鸣的……

奥斯丁从女性视角出发,反映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以及获得幸福的艰难。她们的选择有限,能够掌控的部分也有限。不同女性所做出的选择,都是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的,自有其合理之处。

作为200年前的“爱情圣经”,《傲慢与偏见》让我们看到了爱情与婚姻的多种形态。这些对爱的不同理解,或许都代表了爱的真谛。

在200年后的今天,我们对爱的理解发生了不少变化,也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跟随内心,追求理想的境界。但是,无论我们的想法如何改变,选择如何不同,我们所希望的,都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或许,这才是爱的真正奥秘。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