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包子馅不吃包子皮的小孩,长大后还有人惯着吗?

夏天陈小舒 2024-04-27 22:02:57

最近看到好几个帖子,都是关于孩子不吃某样特定的食物,家长们在网上寻求帮助,要不要强迫孩子去吃这些食物。

对于挑食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吃,这是强迫不来的,甚至会让孩子更加反感他们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的食物,只需要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健康食物选择就好。

揭开“挑食”的面纱,我发现了家长们隐藏在饮食之下的私心。

“我没办法控制我的小孩”,这是很多家长内心的os,他怎么就非要惹我生气,给我找不痛快,老是和我对着干。

饮食就是家长们尝试控制孩子并且建立权威的一个重灾区。吃什么,怎么吃,孩子们似乎总是在饭桌上挑战着家长。

既然你不吃,那我就想方设法让你吃,饭桌上的饭菜成为了家长们的权力争夺兵法。你是我生的,我治不了别人还治不了你?

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将食物塞进嘴里,吹响胜利的号角。餐桌上的胜利让他们自信地认为自己还是这个家里最有权威的人。

这时候家长真正在乎的是孩子得到了营养均衡的饮食,还是又重新回到手中的权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孩子遵从自己,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其实,所有小孩都会挑食,不同程度的,但是所有小孩都营养不良吗?

我小时候就非常挑食,很多东西不吃,不吃葱,不吃煮鸡蛋(我妈每天早上给我煮一个),不吃肥肉,不喝牛奶……后来我回想起来,我不吃鸡蛋是因为我一咬鸡蛋白就感觉牙神经被刺激到,让我浑身不舒服,可是我无法像父母准确描述这种感觉,我就说我吃鸡蛋牙齿痛,他们不信,我又说我吃鸡蛋肚子痛,他们还是不信,我说我吃鸡蛋腿痛,他们当然还是不信……所以每天早上我们给我煮的鸡蛋,我就都乖乖带走,我说我在路上吃,其实全都扔进了下水道……

我不喝牛奶是因为我妈妈给我的牛奶放很多糖,而且放凉了给我喝,每次我都觉得很腥很腻,一喝就想吐。直到我长大了,自己冲牛奶,才发现牛奶原来可以是清香回甜的。就这么凭白错过牛奶好多年……

但如果爸爸妈妈能细心一点,其实他们会发现,没有鸡蛋白,我就吃得蛮好,番茄炒蛋也能行;牛奶不放糖,我就会喝。现在的小孩选择更多,各种酸奶,各种奶酪,鲜奶馒头等等,很难找不到替代品。就算暂时孩子都不爱,或者牛奶过敏,世界上也还有很多很多的其他优质蛋白质可以选,鱼虾蟹贝、猪牛羊、鸡鸭鹅、鹌鹑蛋……

每种食材还有很多做法。鸡蛋可以做鸡蛋卷,煎蛋,温泉蛋,炒鸡蛋,蟹肉滑蛋,鸡蛋饼,鸡蛋面疙瘩,蛤蜊蒸蛋,番茄炒蛋……

说到底,还是强迫不了一个人吃ta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抗拒的食物,只能不断尝试。尝试找别的蛋白质食物替代,尝试不同的做法。

小孩子的志气和决心,不该用在“就算饿死也不吃鸡蛋”上面。

小孩的喜好和感受,也不应该因为是小孩就被忽略。

吃,应该是一件放松的,有幸福感的事。与其强迫孩子吃,不如让孩子感知到爱意与温暖,让吃变成一件很治愈的事——你的喜好和感受很重要,我们家的餐桌可以因为你做出调整。

不仅仅是饮食,在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人都不应该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期望。

育儿从来不是权力的斗争

有些朋友会提出质疑,我作为他的监护人,全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他还想每天都只吃零食不吃饭,只看电视不读书,我也都不管不问吗?

当然不是,我的始终认为:

研究育儿和儿童发展的研究人员将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以“要求/控制性”和“接纳/回应性”这两个评判标准将育儿方式归纳为4种风格。

其中专家们最建议的养育方式就是高要求/控制、高接纳/回应的权威型。

孩子们需要尊重父母的权威,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的一个概念问题,

在传统的育儿方式中,权威等同于年长:无论谁年长,都有权决定和制定规则。

在童年时期,父母决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有效,什么无效。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做出决策的参考,他们遵循这些决定,不用弄清楚其中缘由。

这种权威经常被概括成:“因为这是我说的,就这样”。但是如果简单粗暴地认为权威是独裁主义的同义词,这样的教育方式将是封闭和僵化的。

随着孩子逐渐拥有独立意识,让孩子一味无脑遵从显然不是个好方法。

相比之下,权威型的父母会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方法,听取孩子的建议,让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并且提供更多的爱与支持来激励孩子的改变。

权威育儿

对孩子有要求,但是提供支持

强调好的行为,对孩子正面的行为加以强化

不事无巨细,提供一些大方向的要求

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

专制育儿

对孩子严格,但是不提供支持

关注孩子的错误,并且惩罚孩子的行为

严厉执行定下的规则

不参与孩子的生活

我们身处一个群体,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必须遵守某些规则和期望。

只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才能做到不盲从,分辨出何时服从命令,何时为了自己坚持的理念挺身而出,坚定自己的决定,挑战权威。

它教会了孩子遵守规则和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灌输了责任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解决“孩子不吃正餐,只喜欢吃零食”这个问题。

酒酒非常喜欢吃甜食,我跟他科普了(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接触这类知识),营养素的种类,以及为什么我们不能吃那么多甜食,一是牙齿会容易蛀牙,二是这些甜食不能提供很多帮助他成长的营养。

但是我们还是想吃零食/冰淇淋/甜食,怎么办呢?我问酒酒自己来想办法,他说,可以只买一个,他和姐姐一起分享;还可以吃相对健康一些的甜食。

经过讨论,我们又给吃零食/甜食加了一些限制,我们多久吃一次呢?哪些情况下吃呢?

酒酒希望每天放学的时候都能吃一点,于是我们决定每天放学可以吃一颗代糖的泡泡糖,既能吃到甜味,又不会伤害牙齿;我们可以吃一些水果。

周末出去玩的时候,我们可以吃冰淇淋或者巧克力蛋糕;但为了不影响正餐,我们还讨论决定,如果只有一小时就吃饭了,我们就不吃零食了,但是作为补偿,餐后和姐姐分享一份甜点。

健康的权威感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知道有一个尊重并且信任、崇拜的人可以帮助和引导自己,这让孩子们有一种稳定感,让他们无所畏惧地探索自己的世界。

建立权威与提供关爱就像是天秤的两端,孩子对权威的尊重太多或太少都是有害的,所以帮助孩子找到平衡很重要。

选择性规范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一些宽容,只要不是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商量的。没必要揪着一些很小的事情让孩子和自己都不痛快,甚至偶尔疯狂一下也没有关系,试着放轻松~ 与其纠结与于眼前的短期目标,吃多吃少,吃这吃那,不如一起创造一些快乐的回忆。

虽然我们对孩子有所期望,但可以变得灵活一些。如果有一些情有可原的情况,也可以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规定。

和孩子约定了每天吃5种蔬菜,2种水果,但今天的水果只有西瓜是ta爱吃的,那就多吃一块西瓜吧;约定了一天只吃一份甜点,但是外出就餐的餐厅有招牌甜品,今天多吃了一份也没关系。

孩子不想吃韭菜,那让他试试其他菜;不想吃面条,那下次就吃炒饭。创造一个可控的环境而非控制孩子的行为,求同存异才是最优秀的外交政策。

明确的规则和边界

在面对不可让步的问题上,要和孩子明确其中的规则和边界。比如不能撒谎、安全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作业,与人沟通需要真诚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要坚守底线,向孩子提出清晰明确的引导。

保持前后一致

犯错就会有后果,当孩子真的犯了错,我们必须要做到前后一致,之前和孩子怎么说的就怎么执行,千万不能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觉得很疑惑,而且会让家长们丧失权威。

保持良好的沟通

倾听孩子,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考虑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便我们不认同......这些举动都不会让我们成为一个看起来很“弱”的家长。恰恰相反,这些举动往往能够加强我们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一定程度上,家长们养育的工作就是去倾听、理解、回应我们的孩子。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自己的行为。育儿不是控制,而是设定期望和标准,去了解你的孩子和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当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和理解,对我们的信任也就更多,更愿意接受我们的引导和教育,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提供具体建议

当孩子与我们出现不同意见或者是无法实现我们的期望时,具体的实施建议比模糊空洞的目标更加有用。

孩子如果不爱吃饭,只爱吃零食,家长们可以以身作则,每天好好吃饭,让孩子们一起帮忙准备餐食,也可以每周找一天让他们自己选择食材。

现在我们家孩子的午餐都是在学校点的,我会告诉他们,如果吃到什么喜欢吃,或者不喜欢吃,就告诉妈妈,点餐的时候做出调整。

孩子最近的课业并不理想,与其和孩子说“你能不能在学习上用点心,下次必须考到95分以上。”我们可以提出具体的学习改进计划:“这个题型是不是不会做,需要帮忙吗?” “我们可以每天多花15分钟来练一下口算。”……

学会放手

这是所有父母一生都在学习的命题。

育儿像是带着力量进来,带着安静离开的浪潮。潮起潮落,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何时该干预,何时该放手,父母在孩子人生中的“退出”绝不是18岁长大成人的那一瞬间,而是在伴随他长大的每一分每一秒。

育儿是一场交谊舞,过去你带着孩子,他跟着你的脚步,逐渐他有了自己的舞步,可能会乱,可能没那么完美,甚至会摔倒,请一定忍住,忍住你那颗“领舞”的心。

每个家长都需要学会在孩子摔倒时“袖手旁观”,有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屏住呼吸,祈祷他们能站起来;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他空间让他能够自己哭一哭释放情绪。

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安慰,孩子需要的是安全的成长空间:知道你在不远处,如果ta需要,就能向你求助。

家有不扫兴的大人是什么体验

如何从感官角度,破解孩子挑食?

无处不在的监控

助理编辑:GT.

0 阅读:1

夏天陈小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