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了赢的小心思,他真的赢了吗?

夏天陈小舒 2024-05-07 22:22:00

最近朋友跟我吐槽她儿子,一个六岁小男孩稍显旺盛的胜负心:

和爸爸妈妈玩,不让他,哭;

和小朋友比赛输了,赖给各种各样可能存在的(他猜的)因素,比如同学打游戏开外挂了。

据她观察,能和她儿子玩一块去的,很多都是性格非常随和、家教很好的孩子,在平时相处的过程中不太计较、也愿意让着她儿子。

好的一面是,孩子愿意默默训练自己更强,比如他和小伙伴之间约定了一个“两分钟数学速算测试”,每周都有,还排名,他就让爸爸印了很多题,每天主动在家练速算速度。

听完之后,我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好好引导一下,这不就是一个妥妥的“自鸡娃”嘛!

其实我觉得好胜心这件事情,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积极的竞争能推动孩子走向优秀,好胜心也可以是动力。

然后像朋友说的,她儿子在比赛中输不起的一些表现,我觉得也还挺正常的。

酒酒在情绪控制方面也不是很好,输了会很难过,自顾自地生气、大哭,他也会抱怨不公平,但他不会去破坏游戏,输多了不玩就是了。

小朋友输了会挫败、哭闹发脾气,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大人输了也会有懊恼的情绪,小朋友只不过是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了而已。

我觉得不OK的情况是:

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处于下风,就随意更改规则,让规则更有利于自己;

有一次在游乐园,酒酒和另一个小男孩一起玩,比赛谁跑得快,一开始他们没有划分清楚起跑线,那个小男孩就冲到更前面去,然后他喊“123”先冲出去了……酒酒后出发,跑跑跑追到前面了,酒酒眼看着要赢的时候,小男孩又改变了规则,说我们要跑到这里才算(更前面一些),他就自己又跑过去了,酒酒就输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在游戏快输时、输了之后,把桌子全部都推翻,破坏整个游戏,让所有人都不能玩;

第三种情况,有点搞笑,但是又有点烦,就是无时无刻不在竞争,别人没有那个意思,硬要拉人家竞争。常见于兄弟姐妹中的老二对老大发起。比如我们家弟弟就什么都想和姐姐比,姐姐偏偏不爱竞争,她觉得比赛让她无法专心享受过程。

我们家妞有点傻乎乎的天真,输了游戏就给对方加油鼓掌,因为姐姐不在意输赢,弟弟经常是“单发面发起比赛”,自顾自地赢又自顾自地输,输了就哭,姐姐不知道弟弟为什么哭,还上前主动帮他,弟弟就更气了😂😂😂

现在姐弟俩更多的情况下是用协商代替竞争,商量出一个他们认为对双方都公平的规则,然后一起遵守。

同事家也是姐弟组合,有一次她说起她家弟弟和姐姐暗戳戳竞争的故事,弟弟太逗了,又好笑又可怜——

本来姐弟俩一人一个肉饼拿在手里吃,姐姐就是正常吃,弟弟是小口小口抿着吃,还时不时偷偷看一眼姐姐,看到姐姐吃完了,弟弟就有那么一丝丝高兴,接着就正常吃了。

妈妈问弟弟怎么了,弟弟说,我在和姐姐比赛,谁先吃完谁就输了。

同事都无语了,姐姐知道有这么一场“比赛”吗?

老二是觉得自己赢不了姐姐,就自己臆想了一个比赛,规则自己定,胜率百分百,小小年纪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作为“后来者”的老二,从一出生就意识到家里的资源不是自己独有的,而是和哥哥姐姐共享,或者需要竞争才能先得、多得,竞争的对象可能是玩具、食物、大人的关注......哪怕老大其实没有竞争的意图,老二都爱去挑事,引得哥哥姐姐下场。你永远想不到他们的比赛的点会发生在哪些小事上。

在和哥哥姐姐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是老二每天都在经历的情况,老二不拼尽全力,很难赢过多上了一两年学、体格更有优势的哥哥姐姐。

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和竞争对手差距过大,靠实力赢希望渺茫,但又想赢,孩子们就容易钻规则的漏洞来取胜,或者与其在输了之后丢脸,“中途退出比赛就不算是输”。

老实说,我觉得社会上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去贬低他人对赢流露出强烈渴望。

哪怕这种渴望是正向的,也会被抨击为“用力过猛”,网络上流传的一段高三女孩在高考前的誓师大会上感情充沛的发言视频,就被一些网民嘲讽是咬牙切齿。

更不用说,为了赢而耍小心机,为了赢而竞争,这些不良竞争让竞争这个词有了更多负面的含义,谁都不想被贴上“争强好胜”的标签。

之前我还刷到过一个博主妈妈发的弟弟和姐姐比赛跑步的事,弟弟每次都自顾自喊一二三就开跑,给姐姐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弟弟就能一直跑赢姐姐,评论区里就有大人评论这个弟弟“鸡贼”。

我觉得好胜心并不是坏事,但竞争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赢”这个结果。规则公平是竞争的基本前提,人们对公平是非常在意,甚至锱铢必较的,我们有必要告诉孩子:

为了赢而耍小心机,看似赢了,其实可能损失得更多。

像孩子自己也能察觉到:

如果ta在和小伙伴在比赛时订下的规则都是偏向自己的、比赛中途随意更改规则、发现自己要输了就退出、输了之后破坏比赛......久而久之没有小伙伴会愿意再和ta一起玩,因为大家都知道ta的行为都是利好自己的、然后也输不起。

站在大人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会对投机倒把、不择手段的人心存忌惮。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前不久看到网上有人分享,孩子申请学校,班上其他同学都收到了好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自己的孩子没有。被拒孩子的妈妈就去联系其他同学的家长,问你们是什么情况,能不能跟我讲一下。

其他家长也是出于好意,想帮这位妈妈,就把自己娃申请的一些情况告诉了她。结果这位妈妈把所有资料搜集起来,和自家孩子对比,还列了表格,发给学校,说这些孩子都没有我的孩子优秀,你看我的孩子成绩甚至比人家高。

我能理解这个妈妈太想帮她的孩子争取上名校的机会。但是她做的事情,我无法苟同,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家长,我会远离。

竞争,既和对手有关,又无关对手。对结果不满的申诉是正当的,但不能靠踩踏他人来抬升自己。展现自我即可,把评判交给规则本身(裁判)。

除了让周围人反感,靠着不正当途径来赢得比赛的人,也不会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实力——既然花小心机就能赢,为什么要日复一日地磨练自己呢。

而为了赢而竞争,其实是把生活当作赛场,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到学校里成绩、出社会后还要比较工作、薪资、成就,永远都在比赛,永远都有与人斗的紧迫感,丧失了沉下心来感受事情本身的快乐。

有一次,我觉得妞妞滑雪比我好,提出,我们来比赛,看谁先到山下。

妞妞:不不不,我不要比赛,妈妈你假装你在比赛,我假装我不在比赛好不好?然后就开始给我加油…

我一度怀疑她是不自信,后来我问她,是不是因为不想要输,所以不比赛?

她说,不是,是因为她觉得比赛就想要赢,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地享受沿途的各种乐趣了。

是啊,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竞争,只有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才需要我们为之拼搏,其它事情就顺其自然吧,因为我们需要保存精力争取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赢。

如果说不良的竞争让人孤立无援、疲惫不堪,健康的竞争则让孩子们学会尊重规则、公平竞争,哪怕最后失败了,只要付出了努力,肯定会有收获——在竞争中提升,谁说超越自己不算一种赢。

我们家的经验是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他们开始出现竞争了,大人适当调停,帮助建立对双方都公平的规则,大一点后就退到远处,让孩子们学着自己协调。

像跑步这件事,我就会限制一下,说:我们先来把规则定清楚,然后我来喊一二三出发。

家里多个孩子,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妞和酒经常遇到两个人都想要同一个东西的情况,比如前两天我们在外面聚餐,饭后甜点是一块很小的三角形的草莓蛋糕,如果竖着切开平均分的话,蛋糕一定会碎,所以我就横切,大致平分。结果切好之后两个娃都想要“屁股”的一头,不想要尖尖的那一头。

弟弟想了想说,那我们来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就吃“蛋糕🍰屁股”。结果酒酒输了,他没有生气,接受了自己分到屁股的一块,但他又想到一个办法,他说:我吃一口你的那一半,你吃一口我的这一半。姐姐也同意了。

两个人的勺子不一样大,姐姐吃的一口要大一点,酒酒也不介意,反正他吃到了心心念念的另一半。

酒酒很想赢,但他在逐渐学会和姐姐协商,想一想怎么让规则变得更公平一点,不一定“绝对的”公平,只要他们俩都能接受就行。

学会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孩子“被迫”公平竞争,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棋盘游戏或操场游戏,人教人教不听,事教人栽跟头就会了——

当孩子的小心机在大场合行不通、被抓包了,ta就会认识到:

不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即使胜利了,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如果孩子关注体育赛事的话,ta其实也能感受到运动员在比赛中作弊、中途退赛带来的耻辱远大于失败带来的耻辱,恪守规则,坚持赛到最后一秒,是对自己也是对对手和观众的尊重。

对手和自己势均力敌,有输有赢很正常,付出努力越多,就越能增加成功的砝码;

对手比自己强大,就把竞争看做是一场挑战,输了很正常,赢了是意外之喜,没有人期待你是完美的,但你依然有崛起的机会。

最后,过度看重输赢的人,世界在他们眼里就只有赢家和输家的区别,如果不能认识到失败也是竞争的结果,很容易被竞争拖垮心态——只要去比较,总有输的时候,要参与竞争,就要拥抱不确定的结果。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永远不输,就是不站上赛场,就永远不会输。

“无所谓”妞妞,“输不起”酒酒

孩子总是打人怎么办?情绪控制小游戏请收下

怎么可能不哭,只是躲起来偷偷哭

助理编辑:M.R.

0 阅读:8

夏天陈小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