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中,有关皇位的争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在这之中,又以清朝康熙年间九子夺嫡最为激烈。
不过世人不知道的是,表面上,雍正成了九子夺嫡的最后赢家,但实际上,手握大权却不参加夺嫡的十二爷胤祹,才是真正做到了闷声发大财。
其父亲康熙在位61年,母亲足足活了97岁。而胤祹的一生更是没多大忧虑,享尽荣华富贵。
胤祹的身份时间回到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年,彼时乾隆正在江南一地玩耍,却意外收到宗人府传来的噩耗:定妃万琉哈氏于数日前病逝,丧事规格如何?
千万不要误会,宗人府提到的定妃,并不是乾隆皇帝的妃子,而是康熙的众多嫔妃之一。真要算起来,那是乾隆奶奶那一辈的人物。
乾隆询问宗人府官员:定妃病逝,时年多少?宗人府官员叩首应答:回禀皇上,定妃今年九十有七。
乾隆默不作声,感慨万千,这位妃子竟然如此高寿,随即对宗人府官员说道:定妃遗体在亲王府中多停放几日,朕尽快前往祭奠。
原先打算在江南其他地方游玩的计划,不得不搁置,宗人府官员前脚刚走,乾隆便下令回京。
几天之后,乾隆赶到亲王府,并亲自为定妃奠酒,这位年龄高至九十七岁的定妃,其实也就是履亲王胤祹(乾隆十二叔)的生母。
而等到乾隆见到十二叔时才发现,他竟然也已经两鬓发白,年逾七十。
乾隆恍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十二叔也垂垂老矣。生老病死无法逆转,只能劝对方不要太伤心,一定要保重身体。
按道理来说,清朝皇帝和亲王之间的关系都比较一般,为何乾隆却对胤祹如此关心呢?
在帝王眼中,为亲王感慨,可不是让他们情绪出现波动的理由。其实,这一切都与胤祹本人有关。这位无心皇位的皇子,真正做到了荣华一生。
胤祹的身世与心态胤祹原本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个孩子,但由于前面夭折的兄弟比较多,因此才被人称为“十二阿哥”。
而和其他所有阿哥不同的是,胤祹对皇位似乎从来没有任何兴趣,这不仅是因为他身排十二,并且母亲原本仅仅是个秀女,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权力的追逐感,也并没有那么强烈。
倘若康熙需要,胤祹便为康熙做好所有事情。倘若康熙不需要,胤祹便安安静静的做一个隐形人。
因为这种在皇宫中看起来较为“特殊”的性格,胤祹甚至连《清史稿》中都没有太多记载。
他的母亲也同样如此,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子提升社会地位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母凭子贵。可胤祹生母万琉哈氏,即便生下了胤祹,身份地位也没太大转变。
还是到了康熙五十七年,这位妃子才在机缘巧合下,成功晋升为妃嫔。母子二人,虽然贵为皇帝的直系亲属,却都对个人的定位有着深刻的认知。
尤其是胤祹,当太子被废除,所有皇子都在蠢蠢欲动的时候,胤祹仍没任何表现。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作为十二阿哥,他与皇位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不过胤祹自己也没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反倒是同时受到了康熙与雍正的欣赏。
首先,是康熙对他的看重,当太子被废除时,康熙对其余皇子都没什么表示,反而是赏赐胤祹一大笔钱财。
不知道的人认为康熙有意培养胤祹,唯有诸位皇子才明白,这是康熙在敲打他们,争夺皇位的样子,实在太难看。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年迈的康熙一直希望能够看到兄友弟恭的情况出现,只是皇位的诱惑实在太大,唯独胤祹、胤祺、胤佑等人恪守本心,康熙为难,却没任何办法改变。
其次,则是雍正对康熙的看重,作为九子夺嫡最后的出线者,雍正对其他皇子的手段,往往都是打压以及幽禁。
偏偏在对待胤祹时,不仅加封为多罗履郡王,还将胤祹的生母,再次进行了加封。
这对于胤祹而言,这是荣耀和肯定,且远远超过了对他本人的赏赐。从此,胤祹手握大全、不用操心任何事情,且一直过着平安且富足的生活。
而康熙、雍正两位皇帝对胤祹的态度,也深刻影响了乾隆,这才有了乾隆为定太妃祭奠的场景。
也不知道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人,在看到胤祹的人生后,是否还会再一次对皇位,发起猛烈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