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延惨死的真相,诸葛亮死得突然,蜀汉陷入权力争夺导致内讧

雁芙说历史 2023-05-06 18:21:01

234年,魏延与杨仪争权失败,带着儿子和几名随从逃往汉中,谁知被马岱率领军队追上,魏延等人被当场斩杀。

随后,马岱提着魏延的头颅向杨仪交差。

当见到魏延的人头那一刻,只见杨仪顺手接过魏延的头颅,直接扔到地上,随即一脚踩在那颗人头上,愤愤地说道:庸奴,你还能作恶不?

紧接着,杨仪以谋反的罪名将魏延夷灭三族,这场权力争夺战总算分出了胜负。

谁也不曾想到,蜀汉集团一代名将,最终竟然落到身死族灭,人头落地,还被人踩着羞辱的结局。

然而,魏延被杀的背后,却是疑点重重,十分蹊跷,似乎有一部分很重要的细节被刻意抹除,真相根本就没那么简单。

魏延被杀的过程

蜀汉集团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百余日后,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诸葛亮病重之时,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和杨仪、费祎、姜维等在五丈原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嘱托后事。

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因为一旦诸葛亮死了,10万北伐大军将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有两个。

一是诸葛亮死后,北伐大军是继续伐魏还是撤回蜀汉,二是军队谁来领导。

这是关乎蜀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所以诸葛亮在秘密会议上与众人商议了一个自己死后的撤兵计划:

令杨仪带着主力大军先行撤退,姜维所部紧随其后,令魏延率领所部断后,如果魏延到时候不服从命令,就不管他,大军按原计划继续撤退。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

几天后,诸葛亮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杨仪决定按照诸葛亮此前定好的计划撤兵,但魏延还不知道诸葛亮已经去世的消息,也不知道魏延会不会服从命令。

于是,杨仪派费祎前往魏延所部的大营,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以及诸葛亮制定的撤兵计划告知魏延,看他有什么反应。

谁知,当魏延得知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认为这是掌控军权的大好机会,便对费祎说道:

丞相虽死,但我魏延还在,你们丞相府的属官大可以带一队人马护送丞相的灵柩回成都安葬,我将亲率大军继续北伐,岂能因一人之死而荒废国家大事?

很明显,魏延这是打算拒不服从诸葛亮的遗命了,而且这言外之意,魏延不仅要抗命,还要接管北伐大军的兵权。

费祎听完,沉吟数秒,刚要准备回话,结果不等他开口,魏延接着又说:

更何况,你当我魏延是什么人?岂能受杨仪那厮节度,去给他充当后卫,做断后将军!

紧接着,魏延趁热打铁,当即提出一份新计划,对于安排哪些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哪些人留在前线,进行调整。

还要求费祎来起草,并且要费祎跟自己一起在这份新起草的文件中联名,再由费祎传阅各部将领。

费祎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身在魏延的大营,要是直接反对的话,容易被魏延宰了,于是假意对魏延表示支持。

随即说道:我可以去帮你说服杨仪,他原本就是丞相府一个文职人员,根本不懂军事,我去劝说的话,他肯定不会违逆将军的意思。

魏延显然是智力出现故障了,直接相信了费祎,还让他赶紧去,费祎眼见可以脱身,赶紧就出门骑上快马,一溜烟就跑了。

等魏延反应过来,再派人去追时,费祎早已跑远,根本追不上。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三国志》

费祎回去后,自然把魏延抗命的行为向杨仪、姜维等人和盘托出,因此,杨仪决定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亲率主力南撤,姜维所部紧随其后。

然而,魏延这边,虽然没追上费祎,但也同时派人去杨仪军中探听虚实,正好探听到了杨仪等人的撤军计划。

当得知杨仪试图独立带着大军南撤,不管自己时,魏延顿时大怒,随即率领所部,趁杨仪的大军尚未开拔时,抢先带着部队南撤,并且日夜兼程。

大军撤到褒斜谷以南后,魏延干了一件蠢事!

他下令将褒斜谷中的栈道全部烧毁,阻止杨仪、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南撤。

魏延所部的蜀军此时是一脸懵逼,这叫什么事儿啊?怎么还把栈道烧了,这不是卖队友吗?

魏延烧了栈道还不算完,他接着又上表后主说杨仪谋反。

等杨仪抵达褒斜谷时,才发现魏延烧了栈道,顿时大怒,于是上书称魏延谋反。

而身在成都的刘禅,同时收到了魏延和杨仪的奏章,都说对方谋反,刘禅一时难以分辨,于是询问大臣们的意见。

这时,蒋琬、董允等重臣都认为杨仪没有谋反之心,但是怀疑魏延。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

而另一边的杨仪,由于栈道没有被彻底损坏,于是一边修筑栈道,一边缓缓撤退。

魏延则是抢先一步南撤并占领了南谷口这个军事关隘,等杨仪后脚到来时,他就率军攻击杨仪大军。

杨仪随即派何平(王平)出战,何平在蜀军中也是资历很老的,大头兵们都认得他,两军对垒时,他并没有急于开战,而是对着魏延所部的士兵大声呵斥道:

丞相刚死,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么做?

大头兵们听完后,面面相觑,本来前面烧毁栈道时,他们就很懵逼了,现在又要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大家都是跟着诸葛丞相来打曹贼的,不是打自家兄弟的。

于是,魏延所部的大头兵们纷纷自行散去,只剩下魏延和少数几个亲兵,魏延立马就成了光杆司令。

眼见自己的军队一个个都跑光了,魏延当场就慌了,赶紧就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几个随从向汉中狂奔。

魏延曾经镇守汉中,经营多年,在那里兴许能躲一段时间,争取保命的机会。

但杨仪并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他随即就命令马岱率军追了上去,将魏延一干人等尽数斩杀,并带着魏延的人头回来交差。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魏延被杀一案,其实疑点很大

这里面最大的疑点就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五丈原会议,为什么只单独和杨仪、姜维等极个别人秘密商议并嘱托后事?

要知道,魏延自从投效刘备以后,战功赫赫,而且有勇有谋,懂得以智谋取胜,早在刘备时代就是镇守一方的大将了,刘备对他的器重程度甚至超过张飞。

像汉中这种北部重镇,战略地位几乎和荆州相当,镇守之人必须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原本大家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去,可他却选择了魏延。

足以说明魏延的能力实际比张飞还强,所以在刘备时代,魏延就已经被封为镇北将军,属于重号将军的封号了。

在诸葛亮时代,魏延也是在历次北伐中屡立战功,因而进封为征西将军,封南郑侯。

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魏延已然是蜀军中地位、声望仅次于诸葛亮的大将了,属于蜀汉军队的二号人物。

如此重要的人物,诸葛亮临终召开五丈原会议,竟然把他排除在外,单独和杨仪、姜维嘱托后事。

这说明,诸葛亮此时已经不信任魏延了,所以这种秘密会议根本不让他参加。

但这正是疑点所在,如果诸葛亮真的认为魏延会谋反,或者说在他死后搞兵变,完全可以提前把魏延给办了,或者解除兵权。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是完全办得到的。

其次,诸葛亮如果担心魏延在他死后会不服从撤军的命令,其实这个也是能提前解决的。

诸葛亮大可以将蜀军中最核心的将领召集起来一起开会,然后将自己的撤军计划公布,并且形成文件,让众将都知道。

当然了,这个会议肯定是秘密的,而且只限于蜀军最核心的将领参加,这里面肯定也会包含了魏延所部的一些高级将领。

如此一来,大家都知道北伐大军的下一步安排,以诸葛亮的威望,蜀军众将必然是服从的。

即使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服从命令,那他手下众将也不会跟着他干,毕竟这是诸葛亮的命令,不服从的话,事后追究起来,可是重罪。

而且,北伐大军中的其他诸将,就更不会拒不服从命令了,剩下一个魏延,他干不成什么事情。

所以,诸葛亮如果预知魏延会在他死后搞事情,他是完全有能力和手段提前修理魏延的,可他为什么偏偏没这么做?

再看诸葛亮的实际做法,是单独和杨仪、姜维等极个别人召开秘密会议,把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魏延排除在外了。

这样做的话,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且是可以预知的严重后果。

作为蜀军中仅次于魏延的二号人物,这么重大的会议,自己竟然被排除在外,魏延知道了会怎么想?

这样不是刺激魏延干出格的事情吗?我们都能想到,以诸葛亮的才智,难道想不到吗?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魏延和杨仪是有矛盾的,而且是很深的那种势同水火的矛盾。

诸葛亮临终召开秘密会议,不让魏延参加,而事后再让杨仪等人给魏延传令,让他断后,诸葛亮都死了的时候,魏延收到这样的命令又会怎么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魏延,作为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

突然有一天,那个跟你有仇的同事,派人来跟你说,丞相死了,临终前还开了秘密会议,让大军回撤,命令你负责断后。

你会怎么想?作为蜀军的二号人物,自己一直深受重用,开重大军事会议竟然没有自己参加,这不正常。

再加上发号施令的是跟你有仇的同事,其中会不会有诈?会不会是杨仪在暗中搞鬼,故意说这是丞相的命令,他好掌握大军的领导权,顺便让自己去做断后这种危险的军事行动?

在魏延没有参加诸葛亮临终前的军事会议,并且不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他完全有理由这么怀疑。

魏延和杨仪本来就不和,诸葛亮是很清楚的,他这么安排,相当于是让魏延给他有仇的同事充当后卫,还要让他接受杨仪的节度,他肯定既不服也十分恼怒,更不愿意配合。

这样做不仅无法让魏延率部配合大军撤退,还会直接刺激魏延的不满情绪,而且会立马激化他和杨仪之间的矛盾,相当于人为地在蜀军内部制造对立。

诸葛亮这么聪明,这种完全能预料得到,而且大概率会发生的后果,他不可能想不到,既然能想得到,那就绝不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根本不存在五丈原秘密会议!

最后,在《魏略》中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说的是诸葛亮临终前把蜀军的临时指挥权交给了魏延。

但杨仪怕魏延掌权后对自己不利,所以故意造谣说魏延准备北上投降曹魏,然后发兵攻打他。

魏延一方面担心如果跟杨仪交战的话,会坐实了叛变投敌的罪名,另一方面不愿意蜀军内斗,所以只逃不战,结果被杨仪追上去给砍了。

不过,这个版本并未被后世认可,因为《魏略》是曹魏的官方史书,对于蜀国的事情,很难知道真相,可能是根据传闻记载的。

那么魏延谋反案的真相是什么呢?

基于前文对魏延谋反案的整个过程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诸葛亮根本没有怀疑过魏延谋反或者要搞兵变。

证据有两点,一是魏延在诸葛亮时代深受重用,作为蜀汉军队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魏延也没必要谋反,即便他马岱追杀的时候,也没想着投敌,而是逃往汉中躲避追杀。

二是,如果诸葛亮确定魏延在他死后要谋反或者搞兵变,提前解除魏延的兵权或者直接将其诛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换句话说,诸葛亮如果料定魏延必反,一定会将其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着事件发生。

其次,诸葛亮没有理由在临终前召开重大军事会议,却把蜀军的二号人物魏延排除在外。

这个前文说过了,如果把魏延排除在外,最后还命令他断后,是一种既会刺激魏延搞事情,也会立刻激化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人为地在蜀军内部制造分裂的行为。

诸葛亮是可以预知到这样做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所以他没有理由把魏延排除在外。

因此,这件事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诸葛亮的病情虽然有点严重,但还在可控范围,以为过一段时间就会好转,所以也没想着自己会死。

但事情总会有意外的,谁也想不到,诸葛亮的病情突然恶化,根本来不及去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来嘱托后事,就嘎嘣了。

诸葛亮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嘱托后事,也没有来得及指定由谁来临时指挥北伐大军,权力就出现了真空。

魏延是蜀军的大将,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杨仪代表的是丞相府,他平素自认为功高,甚至认为自己将来会继承诸葛亮主政蜀汉。

在诸葛亮没有指定谁来领导蜀军的情况下,杨仪作为诸葛亮器重的人,丞相府数一数二的人物,他肯定认为自己可以领导北伐大军。

魏延作为蜀军中威望最高的大将,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肯定也认为应该由自己领导北伐大军。

于是两人围绕着军队控制权的问题,展开争夺,最终杨仪胜出,魏延死。

事情的后续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杨仪回到成都后,朝廷并没有给他实质性的奖赏,只给他升职为中军师,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升这个职位没有什么意义,跟没升职区别不大。

而同时期的姜维,回到成都后,却被升职为辅汉将军,统率诸军,封平襄侯。

这说明了一点,蜀汉朝廷不认可杨仪的行为,他把魏延干掉这事儿,并不是什么功劳,更不会因此给他更多封赏。

如果杨仪除掉魏延,真的是平定叛乱或者阻止魏延投敌降魏,那就相当于有平乱之功,理应被加官进爵。

但结果却根本没给他实质性的封赏,只能说明,杨仪诛杀魏延的行动,没有得到认可。

而且,杨仪当时只是丞相府的长史,有什么权力擅自诛杀蜀军的副帅?而且还夷灭人家三族,这明显是公报私仇。

《三国志》的记载中,还说了一点很重要的信息,就是魏延根本没想过要投降曹魏,他率军南下的目的只有一个——宰了杨仪,仅此而已。

只不过魏延玩儿得过火了,行事过于偏激,把栈道给烧了,这会危及全军安危,导致严重后果的。

而蜀汉方面最终也没有把魏延的罪名定性为谋反,因为魏延墓至今仍在,而且有墓碑。

在古代,一个被定性为谋反的人,是不允许立墓树碑的,换句话说,如果魏延被定性为谋反的话,随便挖个坑埋了就行,根本不可能有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

至于诸葛亮召开五丈原会议这事儿。

魏延虽然军事方面在行,但情商不高,跟同事之间的关系普遍不好,尤其是看不惯丞相府的文人。

而他和杨仪争夺权力这事儿,本质上也是丞相府的人和魏延之间的争夺战,魏延死后,先后掌权的是蒋琬、费祎、董允等。

魏延平时和他们的关系就不大对付,所以关于魏延谋反案这件事,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们肯定会把错误过多地归到魏延这边。

诸葛亮没有召开过五丈原会议,但事后的确发生了魏延和杨仪争权,并且杨仪杀了魏延,还夷灭其三族的事情。

为了把错误推向魏延这边,只有制造出一个五丈原秘密会议,把撤军计划说成是诸葛亮的遗命,这样魏延就成了抗命行为,进而导致冲突的发生。

蜀汉不设置史官,所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能看到的一手资料,无非就是当时的奏章、档案之类的文件。

而这些文件,全都是在蒋琬、费祎等人的控制下保留下来的,对魏延有利的那些文件大概是被抹除或销毁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注:本文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新三国》截图。

1 阅读:23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