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下,濒死研究已经脱离了神秘主义,跨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

开始对外输出 2020-10-14 07:52:38

1975 年, 有关于死亡时刻的研究终于迎来了历史 性的 重大 转折。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附属临床医学院医生雷 蒙 德· 穆 迪( Raymond A. Moody)发表了取材于150例濒死研究的作品《 生命 之后 的 生命》( Life After Life )。 这部作品迅速地引起 了 人们 的 关注; 截止到今天已经在全球创下超过千万册 的 销售 记录。 雷 蒙 德· 穆 迪在这部堪称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当中 第一次提出了濒死体验( Near Death Experiences, NDEs)的重要概念; 而在此之前, 整个医学界甚至从未就这种奇特的现象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名字! 穆迪博士的出现, 彻底地打破了 科研对于死亡的矜持。

雷蒙德·穆迪开启了这股死亡学热潮,在其之后,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林博 在 康涅狄格大学于1980年初组织成立了美国濒死研究协会。协会于五年后升级为国际濒死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 Death Studies, IANDS)。

而同在1980年,康涅狄格大学的肯尼斯·林(Kenneth Ring)发表了另外一本濒死研究领域名著《死亡时的生命》(Life At Death)。 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就是日后震惊整个医学界的康涅狄格死亡研究项目;其是学术界,尤其是生命科学界,对于穆迪以及前人曾经做出的濒死研究的科学性检验。而有趣的是:接受检验的雷蒙德·穆迪恰恰成为了这部经典作品的序言撰写者。 肯尼斯·林在该书中首次提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无论濒死者拥有哪类宗教信仰、隶属何种主要民族、事前是否对于死亡学有过了解,濒死之体验都不会因为这些背景差异,尤其是信仰的观念性差异而产生有效不同。事实上,研究还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个体,往往会产生一种宗教热忱,即使当事人此前曾经持有无神论观点;然而这种宗教式的情感,却并不表现为传统的膜拜,而是恰恰相反,当事人都明显地减少了对于仪式化活动的兴趣,甚至是取消了祈祷的习惯,并且不再热衷于任何某种特定的宗教。

他们在内心找到了神圣,因此不再屈从于外部世界的那些宗教领袖。 四年后,肯尼斯·林又为全世界带来了新作品《走向终极》(Heading Toward Omega)——该作品同样取材于康涅狄格研究项目。在这本书里,肯尼斯·林提出了一项惊人观点:濒死体验可能是精神文明的新型进化动力!是濒死体验将人们从对物质世界的徒劳沉醉中,震撼而有力地唤醒!他在书中谈及很多人觉得濒死体验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死亡经历本身,而在于当事者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会发生极为显著的改变,人格上的改变,如使命感的增强,更加积极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肯尼斯曾这样评价道: 濒死经历者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死亡教育发言人! 就在这两本濒死学专著出版的空档期,一位影响力远超肯尼斯·林的美国媒体巨头,全球最大民意调查机构“盖勒普民意调查”的掌门人小乔治·盖勒普(George Gallup, Jr.)亦联合威廉·普罗科特(William Proctor)出版了基于全美公民调查的统计学濒死研究著作《不朽之旅》(Adventures In Immortality)。

小乔治·盖洛普和威廉·普罗科特发现:在所有曾经遭遇过死亡威胁的美国人当中,大约一成半的人反映自己曾经历过濒死体验;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受访者宣称自己经历了“典型的灵魂出窍”。超一成的受访者说自己曾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或维度,另外还有近一成描绘了“高级生命”。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向医师报告了消极濒死体验。该书中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盖洛普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调查。

而在大约20年后的另外一次全美普查中,科研工作者竟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统计学规律。该项调查亦印证了肯尼斯·林之前的结论:即当事者本人拥有的宗教信仰及对濒死体验的认知对于濒死体验的发生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干扰和影响,亦不可能分化其在事后的感觉和描述。 当然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美国民众的特点。因为总会有人质疑说由于美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观念亦应该受到了其宗教的影响,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在濒死体验中所亲身经历的一切都属于超自然现象。然而有趣的是:盖勒普并不这样认为。他如此评价美国人的宗教情感: 美国人民是尊重《圣经》的;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他们从来不读《圣经》。

声明:本文对其它著作有一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