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某红薯上刷到这么一篇笔记,像触动了某个开关,娃2岁之前的那段兵荒马乱的记忆就被唤醒了。
那是一段哄睡、陪玩、遛娃、吃饭、洗澡的循环,一切是那么的单调,又是那么的充实。
尤其是1岁之前,无论你是吃饭、洗澡、还是上厕所,作为妈妈,只要在娃的视线中消失超过3秒,你就会听到那撕心裂肺的哭声。
真的是。。。至于吗?作为新手妈妈,被另外一个生命无条件的信任和依赖,那份被需要感来得仿佛那么的猝不及防和受宠若惊。
从会说话起,小嘴里最高频的词就是“妈妈,妈妈!”在娃的眼里,我是玩伴、我是靠山、我是帮助者、我是全世界。
一转眼走过了分离焦虑,娃也背上小书包步入了幼儿园。最粘的时候是在晚上,连讲个绘本都要指定妈妈讲,推都推不开,爸爸乐得合不拢嘴。我跑到那间卧室,娃就抱着被追到哪间卧室。
这个时期,家长要给予的,是无条件的爱和亲密感。
娃上小学,背上了学习的KPI。你会发现他开始不那么粘人了,也开始越来越气人了。如果再加上功课敷衍、作业潦草之类的臭毛病,亲妈滤镜更能碎一地。
可是光靠妈妈怒吼没有用啊。要帮助孩子定踮踮脚尖就能够到的目标,帮助孩子做量力而行的规划,帮助孩子抵抗成长途中的诱惑,帮助孩子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帮助孩子积累抗挫折的能力、自理能力、将来能够养活自己的能力。
引着孩子,牵着孩子,搀着孩子慢慢前行,直到他可以自己稳步前行。
这个时期,家长要给予的,是无条件的爱、帮助和陪伴。
步入青春期,娃开始“爱关门”了,有事情和同学说却不告诉父母了,开始和父母唱反调、炸毛了。
如果家长还按照小学阶段的管理方式去撬门、翻书包、看日记、面对面“审问”,结果必然是一场大战。
这个时期,家长要给予的,是爱、倾听、帮助和分寸感。
母子一场、父子一场是缘分,也是单程票的旅途。有些东西,一旦错过了,想靠后期弥补,是很难弥补得来的。
父母怎样才能同时扮演好:孩子学习的助手、无所不谈的闺蜜、父(母)慈子爱的亲人?无它,在该给的时候,慷慨地给就对了。至于度的把握,唯从心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