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卫生健康委员会纷纷发出呼吁,鼓励高考生选择医学专业,服务基层。从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到黑龙江双鸭山市友谊县,再到甘肃玛曲县和江苏省太仓市,一份份倡议书传递着共同的心声:医疗人才短缺,亟需新鲜血液的注入。然而,这些呼声背后,是基层医疗机构长期以来面临的人才困境。
在现行的医疗体系的脉络中,基层医疗机构是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目前,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基层医疗机构正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基层医疗工作者常因待遇微薄、工作繁重、人手不足而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的职业发展被边缘化。
小城市的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收入偏低是普遍现象。编制是少数,同工同酬也有地区没有实施。编制内外的待遇差距,是基层医疗工作者心中无法抹平的创伤。编制在小县城还是比较香的,但是"合同制"几乎成了低收入的同义词。一个月不足三千元的工资,不仅带来经济压力,更贬低了他们的职业价值。合同制与编制内员工之间的鸿沟,不仅是收入上的差异,更是身份认同和职业尊严的割裂。这种制度性的不公,让许多基层医疗工作者感到心寒。面对大城市的高收入,这种差距令人质疑:为何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劳动被如此低估?
基层医疗机构人手不足,导致医生和护士不得不身兼数职,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诊疗工作,还需负责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多重任务。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侵蚀了医疗工作者的健康和热情。
小城市尝试引进高学历人才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但现实却是骨感的。面对大城市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基层的吸引力显得苍白无力。大城市的人才政策往往更具吸引力,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同样的人才,面对与大城市几乎一样的然才政策,为什么人家不留在大城市去打拼?
基层医疗人才的困境,是中国医疗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缩小编制内外的差距,实现同工同酬。同时,需要构建公平合理的人才引进和留存机制,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医疗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的地方。
这不仅是对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尊重,更是对亿万基层群众健康权益的保障。希望将来基层医疗机构焕发生机,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