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率5000孤军南下,一年后回延安,毛主席见到他激动的说不出话

漫步史书 2023-12-25 14:41:20

1946年8月29日上午,党中央毛主席以及其他领导人在延安杨家岭礼堂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欢迎会,欢迎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顺利返回延安。

不仅如此,就在当天下午,以毛主席、朱老总的名义发出请帖,请南下支队归来的团以上干部在王家坪礼堂吃饭,规格之高世所罕见。

也就是在会场,朱老总举着酒杯,声音哽咽的说:

“这次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围, 共走了二万七千里路, 同志们辛苦了! ”

王震也端起酒杯谦虚的表示:

“没有, 仅仅是二万二千里。”

王震的意思很明确,不能超过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王震到底做了什么壮举,使得中央如此重视呢?

之前我曾有文章介绍过,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曾制定战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不过,在确立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之前,中央曾一度考虑向南发展,特别是抗战胜利前夕,日寇穷途末路之际,中央决定挺进敌人纵深腹地,展开大规模的反攻。

1944年夏,中共中央确立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后,不仅计划发展河南,把华中、华北根据地打通联系,还计划向更远的南方,往湘粤边发展,并挺进广东,与东江纵队会师,说不定还能同在海南的琼崖纵队汇合。

按照这个战略部署,中央于9月派王树声、戴季英到河南发展,地处豫南的新四军第五师也在李先念的率领下出兵豫中,计划待豫中稳定后,向鄂南挺进。

同月,毛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六届七中会议上,正式做出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等率部于10月南下,发展湘鄂赣等地区。

在原定的计划中,中央原本是派900名干部南下,但因为路途遥远,沿途国民党军、日伪军盘踞,因此中央决定从359旅抽调一支部队护送南下。

一开始决定是调一名精干的团长,带着一个营护送南下,随着“向南发展”的战略被提出后,中央直接决定,派359旅一个旅南下,除了执行护送干部的任务外,还执行开辟南方敌后根据地的重任。

根据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南下支队第一梯队由王震、王首道率领,辖第七一七、第七一八、第七一九团和南下干部,合计兵力在五千人。

为了顺利执行开辟南方敌后根据地的任务,1945年5月16日,中央派了南下支队第二梯队,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以及第120师359旅组成。

1944年11月1日,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央领导人检阅了南下支队,10日,王震率部出发。

也就此开启了艰难的南征之路。

作为一支孤军深入敌人统治地域,南下支队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避免损失,王震沿途尽量减少与敌作战,一路上加快行军,曾创造过一日行军180里的记录。

只是不可避免的仍然有损失。

王震率领南下支队南下,因为恰巧赶上是冬季,御冬衣物准备不足,在过黄河之前,就有不少战士冻伤。

对于一支队伍,他的行动作战,其实是很依赖后勤补给的,毕竟5000人南下,每人每天吃顿饭就是笔不小的数字,以前有根据地在,还能依托补给,现在离开根据地,到不熟悉的陌生地域,获得补给的难度更是成倍增加。

这还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困难之一。

脱离根据地,大军深入敌后作战,困难是必然的。

参照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十二万大军走出大别山后仅剩下一半就能看出,部队到底有多艰难,之前我们也聊过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困难。

1948年初,党中央曾要求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深入敌人纵深,当时粟裕斗胆直陈,除了谈到留在中原打大仗的问题外,后勤补给困难也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难题。

不过,中央后来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华野第二次外线挺进没有执行。

回到南下支队身上,难道说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王震没有预料到其中困难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就在出发之前,王震主持召开359旅干部会议,当时会上就有人提出,孤军深入南下开辟根据地,困难很大,大家当时聊了不少。

当王震提出要选一名团长率部南下时,谁都没说话,并非是大家都贪生怕死,而是生怕一个不慎,牺牲自我只是小事,耽误了中央的战略,才是大事。

王震后来向毛主席汇报这一情况时,主动请缨:

“既然没有人去,那不如我去。”

毛主席说:

“我考虑考虑。”

两天后,毛主席找来王震谈话,两人聊了抗战后期全国形势的变化,认为要趁这个机会缩小敌占区,扩大根据地。

“目前日军将战线拉得很长,后方空虚,投降是早晚的事。苏联想尽快结束战争,如果苏联出兵,日寇投降早,你们南下的危险会更大。老蒋的军队躲在四川不下山,一旦日寇投降,蒋军就会下山摘桃子,同时还有日军的夹击,你们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便毛主席已经把现实的困难都摆在面前,王震还是坚定的回答:

“干革命不怕风险,我抱有牺牲的决心,并力争光明的前途。”

尽管南下的困难重重,甚至有可能失败,但王震还是选择毅然决然的出发。

事实上,后来也有人认为,王震的南下是失败了。

更为关键的是,中央在抗战胜利后,改变了原来“向南发展”的战略计划,而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许多人都认为,王震的南征并没有起到作用。

不过,也不能绝对的来看。

我们总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完全忽略现实行情的变化。

抗战前后虽然间隔只有几个月,但形势的变化绝对是很大的,中央无论哪一步决策,都是在符合当前形势下的决策,毕竟谁都没开天眼,能预知后续的发展变化。

王震率部南渡黄河后,先是抵达鄂豫皖边地区,与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当时王震随军还有很多南下的干部,给李先念留下了一部分,客观上增强了新四军第五师的实力,对根据地建设也起到了帮助。

离开鄂豫皖边后,王震继续率部南下,进入湖北、湖南,根据中央指示,发动当地民众投身抗日,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王震围绕鄂南为中心,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

1945年3月中旬,王震再率军南下,进入湖南,为了进一步发动三湘人民抗日,经中央批准,南下支队改称取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的番号,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

尽管因为国民党军合围,湘鄂赣边的根据地创建十分艰难,但王震的四处转战,却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并将江北江南等地的抗日力量都连接了起来。

与此同时,毛主席对王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再用两个月时间,挺进到湘粤边,与广东的东江纵队会师。在粤北、湘南创建五岭根据地。

1945年7月,王震动身南下。

王震的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极大的震动。

蒋介石特别害怕王震部队围绕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因此抽调大批兵力对王震部队围追堵截,王震不得不几次变更行军路线,但很遗憾,自始至终未能与东江纵队会师。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传来日寇投降的好消息。

那时毛主席已经准备应邀赴重庆和谈,为了避免内战冲突,中央下令王震北返。

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王震率部一路北上,绕开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于1945年9月23日返回鄂南,仍与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

至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原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当时中原军区部队兵分三路突围,王震率领359旅一部分突围,一路历经艰辛,行程5000余里返回了延安。

出发时王震南下支队5000余人,回到延安后仅剩1800余人。

王震南征历时658天,行程2万7千里,途经7省,大小战斗300余次,而且并非是没有意义,在极为广大的作战区域里,激励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八路军也因此彻底打响了名声。

本来挺进敌后作战,在军事上是兵家之忌,但王震硬生生凭借勇气,杀出一条血路,更兼取得重大战果,就连毛主席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后来参加欢迎宴会的原国民党军将领,爱国志士续范亭得知南下支队的英雄壮举后, 兴奋不已, 即席赋诗一首:

“王震将军不会飞, 八千子弟两条腿,天罗地网都突破, 万里长征百战归。”

贺老总后来听闻王震率领359旅回到了延安,也是欣喜若狂,亲自向中央提出请求:

“让王胡子回归120师建制吧!”

毛主席问听欣然同意。

8 阅读:966
评论列表
  • 2023-12-26 16:10

    深入敌后,不仅需要非凡的胆识,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必死的决心。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