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明历史背景下的教育,通识教育在中西方的起源与对比

恨荷评历史 2023-03-04 23:16:10
先秦文明历史背景下的教育

中国教育源远流长,自早期先秦文明便可窥见一斑。素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称的先秦时代,代表着中国早期的教育模式。各种思想流派均十分鲜明的将其教育思想展现于在这个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即社会对于军事、政治、以及谋略的人才的需求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以儒家、道家和法家为主。而教育活动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衡、自由的这样一种不分等级的模式当中,即平民与士家大夫均可参与到关注社会与自身教育之中。先秦时期将教育变成了一种社会性质的活动。

1.“儒学”教育理念特征

在中国早期先秦文明的教育特征中,以儒家为例,注重宣扬参与社会的“积极入世”的教育理念同时,还提倡士家大夫应该注重个人自身的内涵与修养。表现出的教育以实用主义的政治、自然哲学为主,同时将“内圣”与“外王”的口号在此时得以最大程度的传播与提倡。

其倡导的治国之道应是先提升人格、道德的完善,再做到“格物致知”承担社会的责任,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将教育提升到了社会、政治与人自身发展而相结合的这样一种高度,从而得以影响后世。

儒家所涉及的教育核心理念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以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入世思想占据了主要的教育核心内容。这便开启了一条“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的带有实用主义性质的教育之路。而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性质中,也受到了当时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方式也具有“天人合一”等教育的哲学思想。

2.中国早期教育人文精神萌生背景

与欧洲古希腊时期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特点中,并没有十分规范的科学性与缜密的逻辑思辨课程内容的课程安排,而更多地是将教育内容的体现与个人的自身发展、社会的变更趋势相互结合的这样一种教育特征。并且强调“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强调了“真”、“善”、“美”的儒学精神,这种教育特征中也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统一发展的这样一种哲学教育观点,在这种崇尚自然的逻辑演变中,将人的教育发展得以延续。

而儒学教育思想虽历经封建时期的三期变更,但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所起到的教育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早期关注于人自身涵养的教育,也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期萌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欧洲两希文明背景下的教育

1.两希文明中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来源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时期,而自古希腊文明与希伯来信仰融合之际,西方教育在此时已经具备了一整套完善的逻辑思辨学、科学、天文学、修辞学、建筑学、数学、哲学、航海学等。

古希腊时期,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原因,海岛独立式生存的地理构造,将宇宙万物看成是孤立的,互不相连的存在个体。使得西方文明史中不仅包含了对于自然宇宙秘密的思考探索与求真精神,同时也体现出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追求强烈的独立意识表现。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历史中体现出的早期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萌芽具有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其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一切“以人文本”、追求人自身的全方面发展以及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作为其教育的最终目标。

而在西方历史演变中,古希腊时期在遭受到希伯来信仰——宗教的撞击下,逐渐产生而发生着转变。宗教文明作为一种信仰神学的方式而存在,其倡导的精神价值与人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体现在宗教中对人的关怀层面之上。自此,两希文明融合时期的社会变革、教育形式、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均发生着重大的变革。

2.希腊文明核心教育的哲学思想

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世界的早期历史文明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其教育的核心思想无不涵盖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形式。但是它的发展却不并非一蹴而就的,而回顾古希腊教育发展历程,可以从其演变中归纳并总结出关于古希腊时期对于“人文主义”的重视以及早期“通识教育”萌芽发展的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所产生的城邦之间互为独立的意识特征,以及其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这样一种朴素自然科学观得以在其所倡导的教育观点中宣扬。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独立意思、个人独立思想为古希腊时期人的教育自由发展产生了前提条件。

其次,古希腊文明与希伯来信仰的融合时期又将人对于宇宙世界观的维度转向到了人自身。这期间不仅由于历史变革,战争频繁动荡不安等原因,使得人逐渐将对自然宇宙科学的探索转向至地面,即人的自身幸福以及“以人为本”的这样一种探索方向等等。使得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教育研究与成果在“人文主义”的脉络下得以延伸。

最后,在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探索宇宙自然等关系的共同作用影响下,使得哲学作为西方社会教育的第一级学科的背景成为可能。这对于受教育者不仅仅将个人的发展提升了高度,并使教育的宏观层面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各种学科知识的全方面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教育本身,这也为日后“欧洲大学教育”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甚至是两次重大的科学革命的产生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西方早期教育理念之对比分析

1.中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共通点

在中西方关于对教育问题所涉及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的讨论中,各自有着相似的地方。 首先,对于“人文主义”精神中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解就具有一致性。中西双方对于教育的本质追求,均是以使人自身的涵养得到提高。对于这一观点,可从先秦时期中孔子所创建的儒学之道的精髓中得以证实:“仁是孔子教义中的核心内容。”这种对他人施加自己的“仁”爱之心即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推崇的最高道德精神。

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也涉及到孔子学说中的社交范围中,使得儒家教育思想在规范于自身的道德修养、约束自身的同时还注重了由自己而转向于他人,这样一种博大精神的模范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教育思想。

两希文明的教育活动,也是将希腊的科学理性与宗教人文关怀相互融合的最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中的“以人文本”、注重个人休养以及丰富知识的培育、这对于教育能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方面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2.总结早期中西文明的“通识教育”异同点

中西双方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统的延续问题,关于教育的探索也各有不同。因此,虽然在早期中国的先秦文明和西方古希腊文明都存在着“人文主义”的这样一种人文关怀,但早期的中西双方对于教育问题的理解以及具体的解读,却各有千秋。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历史性的原因,但就其教育中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以及具体到教学的内容上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分析,中国自结束奴隶制社会之后,迎来一段璀璨的先秦文化繁衍时期。教育活动与孔子所提倡的“入世”思想密不可分,而这种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主流教育体现。在中国社会早期所崇尚的“天”与“人”达到和谐统一的自然哲学的影响下,教育方式有两个特征。

首先即是注重积极入世、参与社会政治事务为国家而学,其次是修养身心已达到“内圣外王”的双重境界。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儒家、法家、道家的三个派别出现为当时的社会教育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这三大派别的教育目的各有不同,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教育主导思想。在早期的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也仅仅只是一个外壳,国家、社会更多地所倡导的依然是一种“礼仪”、“道德”、“军事”、以及“政治”这样一种偏道德以及意识形态方向的教育模式。虽然强调的是人的全方面发展,但对于西方社会的偏重于思辨精神、逻辑理性、以及科学培养等方面则是其所欠缺方面。

相较于中国先秦时期的重“政教统一”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欧洲世界两希文明的教育特征则更加注重了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与诠释。“希腊教育高扬科学理性的精神:探索自然,追求知识,坚持真理。希伯来信仰昭示的是宗教信仰价值:信奉上帝,追求至善,恪守道德”当这两希文明开始融会贯通,便真正开启了西方文明的历史河流。

总结

在两希文明时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西方文明逐渐开始了其光辉历程。而在古希腊耀眼夺目的历史背景之下,其首创的科学领域、数学上的成果以及哲学作为第一学科的成为了“通识教育”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在与希伯来信仰的融合之后,教育的宏观层面中渗透进了“人文关怀”即“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教育方式以及其各个领域中让希腊文明中,所独具的纯思辨的科学理性精神恰到好处的融合了人文精神,这让教育的增添了一抹人文关怀气息。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两希文明时期所体现出来的“通识教育”萌芽特征也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甚至后来响应“复兴希腊文化以及传统“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都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条件。

0 阅读:17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