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指能够吸引消费者,并且建立品牌忠诚度,进而为客户创造品牌(与市场)优势地位的观念。品牌概念应该包括核心概念和延伸概念。
品牌(Brand)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自身有了创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巩固原有品牌资产,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地参与竞争。
中国品牌是指由中国企业原创,产权归中资企业所有的品牌,也被称为国产品牌、民族品牌、国货之光。中国品牌是凝聚着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品质、产品理念、市场口碑、品牌信用,是企业对市场的一贯承诺,既是对客户的承诺,也是对企业自身的社会监督,进而敦促着中国品牌企业做好市场服务和产品品质保障。
事实上,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几十年的生产经营中,我国一些产品品牌、技术工艺、企业名称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有近65000个国产品牌被外资收购,至今持续运营的仅有1500个。虽然许多品牌的名称没有变,但其实际上它们已被外资控股,只不过是披着中国品牌的外衣,在民族品牌的掩护下,继续在中国市场赚钱。
以下是部分已被外资收购的中国品牌:
1、美加净:1990年,被美国庄臣公司收购(1994年被上海家化收回国有)。2、中华牙膏:1994年初,被联合利华收购。3、孩儿面:1994年,被德国汉高公司收购。4、北冰洋:1994年,被百事集团收购。5、舒而美:1994年,被美国金佰利收购。6、华丰方便面:1994年,被印尼金光集团收购。7、熊猫:1994年,被宝洁收购(2000年被北京日化二厂收回)。8、香雪海:1995年,被韩国三星电子收购。9、活力28:1996年,被德国邦特色公司收购。10、太太乐鸡精:2000年,被雀巢收购。11、南孚电池:2003年,被美国吉列公司收购(2014年又被中国鼎晖收回)12、小护士:2003年,被法国欧莱雅收购。13、哈尔滨啤酒:2004年,被AB集团收购(2008年纳入比利时百威英博)14、羽西:2004年,被欧莱雅收购。15、三笑:2005年,被高露洁收购。16、统一润滑油:2006年,被壳牌收购。17、华润漆:2006年,被威士伯收购。18、苏泊尔:2006年,被SEB集团收购。19、雪津啤酒:2006年,被英博啤酒集团收购。20、白加黑:2006年,被拜耳集团收购。21、双汇:2006年,被高盛集团收购。22、丝宝:2007年,被拜尔斯多尔夫公司收购。23、四川双马:2007年,被拉法基集团收购。24、大宝:2008年,被强生公司收购。25、四川水井坊:2011年,被帝亚吉欧收购。26、丁家宜:2011年,被科蒂集团收购(2015年被士齐集团收回)27、小肥羊:2011年,被百胜餐饮集团收购。28、徐福记:2011年,被雀巢收购。29、银鹭:2011年,被雀巢收购。30、嗳呵:2012年,被强生收购。31、丸美:2013年,被路易威登收购。32、美即:2013年,被欧莱雅收购。33、金丝猴:2013年,被好时公司收购。
为何会有这么多国产品牌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被外资所收购?让我们先来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于1985年和1992年两次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于1992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决定》的通知,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合资浪潮席卷而来。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都认为,当年企业改革中的合资经营过程中,我国不应该把这么多中国品牌拱手相让,让外资轻易获得控股权。然而,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在当年那种历史条件下,中国企业放弃控股权与外资进行合资经营,也是迫于自身艰难经营状况下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一是相比于中国企业,外资有着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中国企业如果不接受合资,那么将会面临外资品牌的市场碾压,意味着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破产的结局。接受合资条件,则企业还能有一条生路。
二是外资给出的条件十分优惠,财大气粗的外商巨头随便一出手,就是几千万美元,而且还并不寻求51%的绝对控股权。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年代里,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中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合资方式换取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也可以说被外资收购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场时代悲剧。
然而,令众多中国品牌意想不到的是,外资在通过合资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后,就迅速撕下了虚伪的面纱,立马翻脸。再加上当时国内企业对于品牌的重要性,以及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不足,控股权逐渐被外资侵吞,原来的中国品牌,最后仅剩下一个空壳。而改革开放中企业体改,也变成了一场外债疯狂吞噬我国民族品牌的饕餮盛宴。
不过,尽管有大量中国品牌被外资收购,但仍有一部分有骨气的国产品牌,在面对外资收购时,仍然能够抵御国际资本的糖衣炮弹,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为我们国家保留了一些为数不多、但十分宝贵的民族品牌。
娃哈哈与格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96年,为了引进国际食品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与法国达能集团签订了合资协议,约定法方向娃哈哈投资9500万美元,双方持股比例为娃哈哈49%,达能51%,合资公司董事长由宗庆后担任。
投资协议拟定过程中,法方要求增加三项限制条款:1、宗庆后的董事长职务是被达能聘用的;2、合资公司3年利润不达标,达能有权更换董事长;3、达能需要介入合资公司管理层。
经过多轮协商后,宗庆后答应了第一、二条,但对于第三条,他表示坚决反对,最终在5人董事会中,达能占据3人。然而,合资公司成立还不到一个月,达能就搞出了幺蛾子。
对于当时(1996年)宗庆后在董事会上提出的一系列包括生产方便面、膨化食品、罐头设备、印刷生产线和白酒灌注生产线等项目的提案,达能3名董事却以拖延和进一步考虑的方式,予以否决。
此后双方摩擦不断,2006年4月10日,娃哈哈发表声明表示:达能集团试图低价并购娃哈哈。双方合作就此出现纠纷,此后双方经过80多场诉讼,最终2009年9月30日,在有关部门的斡旋下,娃哈哈与达能签订和解协议,宣布和平分手。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宗老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才为我们保住了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
说完了娃哈哈,再来看格力。2005年,珠海市国资委打算把格力电器卖给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开利”。当时可以卖9个亿,并且只要卖掉,投资方就能给董明珠开出8000万的年薪。国资委也曾劝董明珠接受这笔买卖,拿着8000万舒舒服服地去享受退休生活。
但董明珠说:“这个对我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何乐不为呢?但是她告诉对方,我不可能卖格力,今天你是世界500强企业,未必明天我不是世界500强。”12年后,董明珠如愿带领格力进入世界500强。设想一下,假如董明珠当年将格力卖给了美企,中国今天的空调市场很可能将会被外资所垄断,中国将会失去一家全球空调占有率第一的世界500强企业。
数据显示,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总资产已达7万亿美元,每年从中国赚走了约4300亿美元,针对这一现状,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切实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把孩子卖身地主家也是为了一条活路!是是非非总不好说的!不好说,就别拿出来说了!又辩不出个是非,只是膈应人!
外资收购了才好,最起码没国内企业黑
国资企业有没有被收购过?
娃哈哈以前也被德国的公司收购,后来才又回来的
乐百氏纯净水你没说
卧槽?活力28不是本土企业了吗
以招商引资的旗号,干卖家当的事。
外资也黑的很,手段更毒辣,造谣打压,合同陷阱,谋杀暗害,枪炮攻击。
小编,要不要我们把外资中国品牌全部抵制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