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力能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用来形容西楚霸王项羽力大无穷,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帝王,真的力大无穷,还亲身实践,将鼎扛过头顶,只可惜,当时他失手了,被鼎砸伤,导致身亡,这位帝王,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武王。
公元前331年,秦国的第二十六位国君,一代雄主秦惠文王驾崩,秦惠文王是秦国历史上最功不可没的一代君主,他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惠文王将衣钵传给了与惠文皇后所生之子嬴荡,那一年,嬴荡才十八岁,史称秦武王。别看秦武王年纪轻轻,但是志向远大,继承了秦惠文王的遗志,将统一六国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
而按照当时的情况,秦武王要想统一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打通函谷关,要想打通函谷关,则必须占领韩国的军事要地——宜阳。宜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块“硬骨头”,如果强攻此地,秦国必然会死伤惨重,为此,秦武王精心准备策划,派出丞相甘茂出使魏国。
终于,在甘茂游说之下,魏国答应和秦国联手,攻打韩国的要地宜阳。公元前308年,秦武王继位后的第三年,宜阳大战爆发。
果不其然,宜阳真的易守难攻,这场大战,整整持续了五个月,导致双方死伤惨重,同时整个秦国的士兵,士气低落,而秦国的朝野,也出现了分歧,有人主战、有人主和,艰难的抉择,落到了秦武王手中,最终,秦武王决定增加整整五万的兵力,与敌人死磕到底,援兵一到,秦国士兵士气大增,一鼓作气,终于攻打下来宜阳。
宜阳大捷,让年纪轻轻的秦武王,在诸多诸侯王中名声大振,秦武王继而做出了一个更加霸气的决定,他要去夺取藏在洛邑,由夏禹划九州时期所铸造的九鼎。
这九个鼎,当时被收藏在洛邑周王朝的太庙中,因为太重,从来没有移动过位置,秦武王攻到洛邑,他便带着两个大力士任鄙和乌获,去比赛举鼎,比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秦武王之所以要举鼎,并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秦国在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秦国也因此被瞧不起,而秦国人尚武,如果秦武王能够举起鼎来,不仅仅能够改变世人对秦国的看法,同时也能够鼓舞整个秦国的士气。其次,秦武王的这场比赛,是当着周天子的面进行的,如果秦武王能够因为举起鼎而服众,让周天子禅让,那么他便能够像后世的曹操般,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就像当年在宜阳之战险胜般,秦武王是在做一场豪赌,秦武王本身就觉得自己力大无穷,对于举起鼎,他可能认为这场胜算更高一些。
于是,秦武王举起了代表秦国的“龙文赤鼎”,没过头顶,震惊了所有人,只可惜,一失手被鼎砸伤,断了髌骨,最后不治身亡。
太史公的《史记》,对于这件事也有记载,道:“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