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暑期爆火电影《抓娃娃》,我才知“孩子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

西红柿妈妈 2024-08-06 09:26:46

暑期,大家觉得什么题材的电影能火?那肯定是那种跟教育孩子相关的,就像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它可是抓住了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很焦虑的心理,票房都快30亿了,还进入了2024年电影总票房榜的前三呢!

《抓娃娃》看似是一部喜剧片,在观影过程中,总能让我们开怀大笑,但是喜剧的背后其实藏着悲剧色彩,非常值得我们家长细细品味,这部电影究竟要传达什么理念呢。

(一)

《抓娃娃》把穷养和控制用到了极致

沈腾饰演的主角“马成钢”,是一位财力十足的富豪,和妻子春兰生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似乎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成长预期,成了一个“废号”,于是小儿子马继业被父母寄予了厚望。

既然富养大儿子,养废了,对于第二个儿子,两夫妻决定改变策略—穷养,而且是极致的穷养。

本来家境优渥的夫妻俩,特意为儿子打造出了一个家徒四壁的成长环境。

为了“装穷”,这对夫妻费尽了一切心思,他们就仿佛是导演组,调动着所有的演员,让儿子马继业一直生活在父母创设的剧本里。

他们对儿子严格控制,一旦儿子马继业稍微偏离他们预设的轨道,两夫妻就会用“卖惨”和道德绑架的方式,激发儿子韧性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马继业确实吃了不少苦,从小也很懂事,但懂事的背后,他内心究竟藏了多少压力和难过呢?

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当初过得有多辛苦,发现真相的时候,就会有多崩溃。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很内卷,舍得花钱,为孩子规划升学路径,为孩子谋划前途,看似是富养孩子,但实际上是穷养孩子,因为孩子被父母剥夺了选择权,像父母的牵线木偶。

就像《抓娃娃》中的二儿子马继业一样,他除了被父母变态地控制之外,还不能享受一点生活的美好,真的很可怜。

(二)

不控制孩子,才能养出优秀且自信的孩子

有一位宝妈曾经跟我分享过:她的孩子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但是分数刚过录取线。

所以她家孩子想去另外一所次一点的高中,孩子说:自己去那所全国知名的高中,成绩肯定是倒数几名,他害怕自己跟不上教学节奏,而失去了自信。

后来,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放弃了这所全国都颇有名气的中学,让周围的人都瞠目结舌。

但我觉得这对父母很好,不说高中选择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就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这一点就做得很棒。

后来,这孩子整个高中成绩都很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毕业后还创业成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老板。

“教育孩子是引导而不是控制”,父母的引导为孩子指明方向,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让孩子自己朝着光明前行。

父母引导,要重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自信而从容。

(三)

真正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通常都很松弛

樊登在讲座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儿子,嘟嘟是一个非常自律的孩子,早晨自己起床,晚上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父母都很忙,很少为他操心,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很好。

樊登有一次说,儿子考试不及格,他并没有生气,也没指责孩子。

“孩子的试卷只做了一面,反面是空白的”,樊登觉得儿子有这么一次经历,就已经够他吸取教训了,也就不用批评了。

真正聪明的父母,不会在孩子出现一点错误的时候,就如临大敌,他们明白过度焦虑并无益处。

他们会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中的起伏,相信孩子具备自我成长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自身有松弛感的父母,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成长环境,鼓励孩子勇敢尝试、不怕失败。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和心理韧性,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乐观。

图片来自千库网

父母不过度焦虑,本身就向孩子展示了如何以从容的态度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孩子最终也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四)

穷养好还是富养好?人民日报给出了答案

教育孩子没有绝对的穷养好,还是富养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比成为“工具人”更重要。

人民日报曾提过“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健全的人格直接影响他的一生”,还给了我们教育孩子的8个关键词:乐观、宽容、勇气、自我保护、梦想、沟通、理财、认识自我!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所做的许多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人完全取代,所以一时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上面8个关键字构成的健全人格,才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我们不能把孩子塑造为满足特定需求的“工具人”,因为将来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不可替代性,健全他的人格。

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孩子,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自信和坚韧。

他们同时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懂得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被其击垮。

这样的孩子势必也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能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都将为他们未来有出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愧疚式教育不可取,没苦硬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愧疚式教育往往通过强调父母的牺牲,让孩子产生愧疚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改变动力。

人民日报之前指出,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像《抓娃娃》电影中,马成钢用哭穷和牺牲感控制儿子,让他在愧疚中听话。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父母是这样做的,诉说自己的不容易,让孩子心生愧疚而屈服自己的安排。

然而,父母的困境并非孩子造成,把压力和痛苦强加给孩子,会让他们痛苦一辈子。

家长应控制自我感动的牺牲,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压力,对孩子发自内心地付出,让爱成为孩子内心的温暖和坚定的托举,这样孩子才能在松弛感中成长得更加自信和从容。

愧疚式教育,会给孩子心里留下一根刺。

马成钢夫妇人为制造贫困环境,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机会。

其实真正的“吃苦精神”,并非要忍受贫穷或经历无意义的痛苦,而是为了某个目标而长时间聚焦的能力,以及即便遭遇低谷依然乐观的能力。

图片来自千库网

爱应该是引导而非控制,教育应当是点燃而非灌输。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追求梦想和兴趣,同时教会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不断成长。

家长们,让我们一起放下焦虑,回归理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独一无二、自信自强的个体。

互动话题:你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是焦虑还是松弛呢?

0 阅读:29

西红柿妈妈

简介:自媒体育儿达人,两个孩子的妈妈,教你更科学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