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丨三国第一美女,曹丕将其赐死后,为何要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雁芙说历史 2023-08-16 01:26:00

如果有人问《三国演义》里第一美女是谁,那肯定是貂蝉无疑。但要说起真实三国历史上的第一美女,当属甄宓。

甄宓不仅国色天香,而且心地善良,然而,她的一生却是悲剧的,先是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又被曹丕占有,并受到专宠。

谁知,十几年过去,曹丕称帝后,竟然将其狠心赐死,据一些私修史书记载,曹丕赐死甄宓还不解恨,又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之后再下葬。

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种做法其实是对灵魂的羞辱,是为了让她到了地府也无法以面目见人,有口也无法为自己申辩。

如此歹毒的做法,甄宓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曹丕对她这么痛恨?

今天,咱们的主角就是这位国色天香的悲剧女子——甄宓。

国色天香,博学多才

事实上,甄宓这个名字只是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并不是她的真名,而她的真实名字在史书中也没有记载下来,为了便于识别,后文中还是称呼她为“甄宓”吧。

虽然甄宓生活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当中,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但她的童年生活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因为她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

而且不是一般的大户,她的先祖甄邯在王莽专权前后,甄家曾经强盛一时,汉平帝时又将其封为封承阳侯。

甄邯又娶了博山侯孔光的女儿,这个孔光是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官居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可谓是显赫一时。

这种强强联姻下,两大家族的势力不可谓不强,即使传到甄宓的父亲甄逸这一代时,她们家依然是当地名门望族。

不过,甄宓的父亲短命,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虽然幼年丧父,但甄家的家族实力并未受损,因此甄宓依然度过了一段比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要美好的童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三国第一美人,甄宓不仅长得好看,而且颇有才华,对很多事情有独到的见解。

史载,甄宓自小就十分聪明,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善于思考,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善于思考,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别的小孩被大人打趣逗乐是很常见的事情,可她却不容易被大人打趣戏弄,因为大人拿她打趣的事情她都知道不少。

八岁那年,甄宓家中来了一个马戏团,她的几个姐姐都爬上阁楼,趴在窗户上观看,唯独只有甄宓不去。

马戏团走后,她这几个姐姐看她就像看到异类一样,看到姐姐们的表情,甄宓于是便解释道:“这些杂耍难道是女子该看的吗?

这话并不是她守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样,而是她认为女子应该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为闲暇之时,她喜欢读书写字,还经常借哥哥们的笔墨纸砚用。

她哥有时候就拿她打趣说:你一个女孩子,应该多学学女工,读那么多书干啥?难不成你想当女博士(古代学术类官职)?

没想到哥哥的一句玩笑话,甄宓却是一本正经地回应:古时候贤良淑德的女子,都要学习前人成败的经验,以此来警示自己,如果不读书,还怎么借鉴?

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魏书》

就这样,多年的读书学习,使得她的眼界十分开阔,对当时的一些大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甄宓十几岁时,已经是汉末天下大乱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出现饥荒都是常有的事情,而甄宓一家是世家大族,家里的存粮可以吃好几年,根本不用愁。

但她家里人却趁饥荒之机,拿粮食换取大量金银财宝。

甄宓知道后,当即表示反对,并且跟家里人说:

乱世当中,获取这么多金银财宝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岂不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今全城百姓都遭遇饥荒,天天生活在饥饿中,不如打开家里的粮仓,拿出粮食赈济百姓,广施恩惠,方是上策。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三国志》

不得不说,这是一番非常独到的见解,也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处理方式。

古代战乱时代,有遭遇饥荒,这种大户人家,如果平时对人太苛刻的话,容易被饥饿逼上梁山的百姓哄抢,甚至打劫,反正在乱世中,抢了也就抢了,官府都自顾不暇,也没人管。

像黄巾起义那些义军,他们如果打劫了富家大户,甚至将一些大户灭了门,还真没人管。

为富不仁,早晚也得被人修理。

甄宓正是从历代教训中看到了这背后的逻辑,所以极力劝说家人把自家粮仓开放,赈济百姓,如此不仅能获得当地百姓的拥护,还能自保于乱世。

果然,她的这番大道理打动了所有人,她的家人听完之后,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很快便将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百姓。

这也从侧面看出,甄宓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可没过多久,到她14岁的时候,二哥甄俨却离世了,只剩下二嫂和孩子相依为命,甄宓十分悲痛,因此对待二嫂更加亲善,还尽心照顾二哥的孩子。

但她的母亲由于性格过于严厉,对二嫂十分苛刻,以至于连甄宓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心善的甄宓单独找到了母亲,又是一番劝说道:

二哥不幸早逝,二嫂年纪轻轻就守了寡,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虽然她是儿媳,但您对她应该像对待女儿一样才是。

史载,甄宓的母亲听完之后,不由得动容起来,当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自此以后,一改往日的态度,对儿媳更好了。

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魏略》

但这区区一句话就让人感动得流泪,显然有点夸张,甄宓当时应该是前后说了数次,可能没被记载下来。

就这样,甄宓年纪轻轻就在当地小有名声,很快,袁绍听说了这位博学多才的美人,于是便向甄家下聘,希望两家结亲。

袁绍当时也是一方诸侯,而且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既然门当户对,甄家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甄宓就这样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但不久之后,袁绍击败公孙瓒,为了控制好幽州,便让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宓没跟着去,而是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夫人,夫妻二人就此分居。

然而,5年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影响了甄宓的一生!

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后,加紧了攻灭袁绍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很快便攻破了袁绍的老巢邺城。

曹操的儿子曹丕入城之后,带着人马就去了袁绍的府邸,进门之后,只见袁绍的老婆刘夫人已经命人将自己的双手捆起来,而甄宓因为害怕,干脆将头埋在刘夫人的膝盖上,不敢看外面。

曹丕见状,当即问道:刘夫人为何如此?

不过他的眼睛显然没在年老色衰的刘夫人身上,而是在年轻的甄宓身上,还不等刘夫人回话,曹丕立马提了要求:让你儿媳妇儿把头抬起来。

刘夫人只好捧起甄宓的头,当看到甄宓的脸那一刻,只见曹丕目不转睛地盯着甄宓看,那动人的美貌早已让他心动不已。

后来曹老板听说这事儿之后,便亲自做主,让曹丕迎娶了甄宓。

就这样,嫁给袁熙没几年之后,甄宓又作为战利品嫁给了曹丕。

不过,曹丕对甄宓也非常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史载,甄宓嫁给曹丕后,受到专宠长达数年,还为曹丕生下了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嫁入曹家后,甄宓不仅深受曹丕宠爱,而且深得婆婆欢心,因为她对卞夫人十分孝顺。

相夫教子,孝顺婆婆

在甄宓受到专宠的情况下,在曹丕的姬妾中的地位自然成了老大,不过甄宓也并未因此落井下石,反倒是善心大发。

对于那些被宠爱的姬妾,甄宓就劝她们努力上进,对于那些被冷落的,甄宓就安慰和开导她们,心胸是足够宽广。

不过,这宽广似乎有点过头了!

因为她在一些家庭非正式宴会的场合,多次劝说曹丕要多纳妾,最好妻妾成群。

还拿上古时代的黄帝举例子说道:

古时候的黄帝,之所以子孙繁盛,就是因为妻妾众多的缘故,所以夫君你应该多纳贤良淑德的女子,才能子孙旺盛。

像曹丕这种资深色鬼,听完之后,当然是喜笑颜开,十分赞许。

能说出这番话,站在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个甄宓肯定脑子有问题,但站在古代历史条件下,如果记载属实的话,甄宓很可能被那些宣扬封建女性的书籍被荼毒不浅。

值得注意的是,在婆媳关系上,甄宓也和婆婆卞夫人相处得十分要好,深受好评。

211年,曹操决定西征,卞夫人也跟着去了,不料中途生病,只好留在孟津治疗,而甄宓和曹丕则留守邺城。

听闻卞夫人身体不好之后,甄宓由于担心卞夫人的身体,而自己又身在邺城,不能亲自照顾她,也不能及时知道卞夫人的病情,于是十分担忧,以至于经常偷偷哭泣。

后来身边的下人告诉她,说卞夫人的病已经好了,可甄宓却并不相信,当即就说:

夫人的老毛病在邺城时就经常发作,每次都要很久才能好,这次怎么可能好得这么快?你们肯定是想安慰我,故意这么说的。

不久之后,卞夫人亲自写家信回来说自己病好了,甄宓这才相信,心里的一颗石头终于落下。

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欢悦。——《魏书》

半年后,曹操亲率大军返回邺城,卞夫人也一起回来,甄宓亲自前去迎接,看到卞夫人时,悲喜交加,激动不已。

此举令旁边的人感动不已,卞夫人见甄宓如此关心自己,又听说此前甄宓为自己的身体担心不已,瞬间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嗟叹曰:“此真孝妇也。”——《魏书》

这事儿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卞夫人似乎没做什么关心照顾甄宓,或者让她感动的事情,甄宓就这样把婆婆当成亲妈一般孝顺,有点夸张。

事实上,卞夫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代贤后,曹操的原配曾经对她十分苛刻,她却能以德报怨,对曹操的原配一如既往地尊重,既心胸宽阔,又有善心。

这性格和甄宓似乎有点相像,卞夫人平时应该对待甄宓也比较好,史书中没有全部记载也有可能。

几年后,曹操东征孙权,但曹老板跟一般人还真不一样,打个仗还要把全家老小全部带上,卞夫人、曹丕甚至连曹叡、东乡公主这些小屁孩也给带着去了前线。

甄宓原本也是要跟着去的,结果由于生病,只能留在邺城。

大半年后,大军返回邺城,卞夫人身边的侍女看见甄宓的脸上不仅没了当初病恹恹的样子,反而容光焕发,更加有精神了。

这些侍女十分不解,就问道:

少夫人你和两个孩子分别这么长时间,俩孩子与夫人分别大半年,而且年纪尚幼,加上长途行军,一路颠簸,按照常理,夫人应该思念孩子,并且担心俩孩子的安危或者照顾不周,而日渐消瘦才对,夫人为何反而脸色这么好呢?

这时,甄宓才说道:有卞夫人照顾两个孩子,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这说明,甄宓对卞夫人十分信任,连自己的孩子都十分放心地交给卞夫人照看,婆媳关系十分融洽。

然而,即便甄宓曾经受到长达数年的专宠,和婆婆的关系非常好,却也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

美人断魂,死亡成谜

嫁给曹丕十几年后,甄宓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容颜逐渐褪去,曹丕身边的美女也开始多了起来,对甄宓也日渐疏远。

曹丕身边的宠妃中,有个叫郭女王的姬妾是个重要人物,此人便是后来的郭皇后。

史载,郭女王智谋过人,懂得权谋之术,早在曹丕和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时,她就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之所以能登上世子之位,郭女王立下不少功劳。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三国志》

另外,曹丕身边还有李贵人、阴贵人也十分受宠,此时的曹丕,已经是有了新欢,忘了旧爱。

实际上,从220年开始,曹丕在这一年的六月南征,甄宓留守邺城,一直到221年六月,甄宓被赐死,夫妻二人之间其实两地分居了一年。

这也说明甄宓已经被彻底冷落,而这期间,曹丕又篡夺了汉室(定都洛阳),汉献帝宣布禅位,并将两个女儿嫁给曹丕为妃。

此时曹丕身边又多了俩年轻漂亮的美人,至于甄宓,恐怕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被冷落在邺城的甄宓,自然是过得十分不快乐,心里长期郁闷之下,就说了一些怨恨曹丕,类似于发牢骚的话。

可她万万也想不到,就是这些话,竟然从邺城传到了洛阳,并且还精准地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

曹丕听完之后,勃然大怒,当场下令将甄宓赐死!

但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因为曹丕依然不解恨,接着又下令将甄宓“披发覆面、以糠塞口”,然后才把她下葬。

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三国志》

本文开头已经说过,“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一种对死者灵魂的羞辱,目的是让她到了地府也无面目见人,有口也无法为自己伸冤。

甄宓究竟做了什么?曹丕竟然狠心到这种地步?

事实上,关于甄宓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个事情在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只说甄宓被赐死,仅此而已,而且在魏国官方史书《魏书》中也没有记载。

但是在私人修撰的史书《魏略》以及《汉晋春秋》中都有这种说法。

那么甄宓死时到底有没有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呢?

我认为这事儿是存在的。

首先,陈寿写的《三国志》属于官修史书,他是在晋朝做官时写的,晋朝是继承了曹魏的江山,所以陈寿写书的时候,要为尊者讳,有些事儿不能说。

或者说,陈寿是个比较严谨的史学家,甄宓死亡时发生的这些事情,只是一种传言,他当时并没有找到100%的证据,所以没写上去。

而《魏书》作为曹魏方面的官方史书,对曹魏的很多事情采取了美化处理,可信度受到质疑,上面甚至还记载了曹丕称帝时,曾经三次派人请甄宓到洛阳做皇后,却被甄宓拒绝了三次。

曹丕既然有意让甄宓做皇后,还不厌其烦地请了她三次,为什么仅凭她说了几句怨恨的话,就把人赐死了?这显然自相矛盾。

另一本私人修撰的史书《魏略》则完全不一样,写书的人叫鱼豢,他曾经在曹魏做过官,后来司马炎篡魏后,他并没有在晋朝做官。

鱼豢写的这本《魏略》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后来著名的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时候,引用《魏略》的说法是最多的。

鱼豢写的《魏略》最大特点就是,颇为注重风骨,敢于揭露当朝权贵的丑事,丝毫不避讳,这部史书还是被认可的。

而且鱼豢在曹魏做过官,他能得到不少内部消息,一个注重风骨的人,还是著名史学家,他写史书,不至于瞎编。

所以我相信,曹丕赐死甄宓,并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真有其事。

可问题也来了,一个被他专宠过数年,还为他生下长子长女的后妃,他为什么要如此狠心?

根据诸如《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官修史书的说法,是因为郭女王为了夺取皇后之位,故意在曹丕耳边进谗言,把甄宓在邺城的牢骚话添油加醋说了一番,才导致曹丕暴怒,进而做出后续一连串狠心的举动。

但我认为,甄宓之死,郭女王起到了次要作用,曹丕才是起到主要作用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件事,史书中也是众说纷纭。

《魏略》中说,甄宓死前,将儿子曹叡托付给了和她关系好的李贵人,曹叡登基后,怀疑母亲的死和郭女王有关,于是数次逼问郭女王,郭女王由此日夜惊惧,不久便去世。

郭女王死后,李贵人才说出了当年郭女王进谗言害死甄宓的事情,于是曹叡也将郭女王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之后再下葬。

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魏略》

《汉晋春秋》则说,曹叡继位后,怀疑郭女王害死母亲,心中愤恨,多次逼问郭女王,而郭女王肯定是不承认的,还表示道:甄皇后是你爹亲手杀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应该去责问先帝。

曹叡听完,显然是不信的,于是在暴怒之下,逼杀郭女王,再将她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之后再下葬。

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

《资治通鉴》则采取了比较折中的说法,只说曹叡哭着逼问郭女王,郭太后因此心虚,担心被报复,由此日夜惊惧,不久暴死。

丁巳,皇太后郭氏殂。帝数问甄后死状于太后,由是太后以忧殂。——《资治通鉴》

事实上,史书的记载有矛盾之处的,比如《魏略》中说,甄宓死后,曹丕将郭女王立为皇后,还把曹叡过继给郭女王当儿子。

曹叡原本因为甄宓的原因,备受冷落,过继给郭女王后,属于皇后之子,也有了嫡子身份,而郭女王由于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对曹叡十分照顾和关心。

郭女王既然把甄宓害的那么惨,还对情敌的儿子百般照顾?这事儿听起来是十分矛盾的。

最关键的是,郭女王死时,曹叡已经登基了9年。

曹叡是个什么人物?他爹曹丕死时,给他留下了三个辅政大臣,分别是司马懿、陈群、曹真,这仨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然而,曹叡登基后,玩儿起权谋来,那是一套一套的,把这些人精驾驭得服服帖帖。

这样的帝王,如果他真的认为郭女王是元凶,要报仇,何至于等到9年以后?

就算他登基之初,处于稳固根基的需要,暂时不能动手,那3年足够稳固根基了,再不济,五年也够了,等9年才动手,这不很奇怪吗?

所以,郭女王不太可能是真正的凶手。

她最多是个帮凶,在背后推波助澜了一下,而且是不会让外人察觉出她有推波助澜的那种。

真正的凶手,我认为是曹丕本人,因为他性格上有个臭名昭著的特点——气量狭小,睚眦必报!

简单说,曹丕有前科,而且不止一个前科。

第一个,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丕的叔叔辈,这个曹洪家里很富有,曹丕年少时曾经找他借百匹绢,可曹洪生性吝啬,给拒绝了。

曹丕由此记恨在心,后来曹丕登基后,曹洪有一次因为门客犯了法,连累了自己,曹丕就借机报复,要处死曹洪。

不就是没借你钱嘛,为这点芝麻大点事,就要把人处死?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三国志》

第二个,曹丕年轻时曾有个姬妾任氏,因为不够温柔,说了点怨言,就被曹丕赶走了,即便当时收到专宠的甄宓求情,曹丕也执意将其赶走。

当时要不是上面还有曹操管着,估计曹丕真会一怒之下把人处死。

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魏书》

第三个,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了关羽,庞德拒绝投降,结果被杀,关羽被孙权干掉后,于禁也被孙权送回曹魏。

结果曹丕命人画了三幅画,分别是关羽大获全胜、庞德宁死不降、于禁跪地求饶,以此三幅画来羞辱于禁,指责他投降的耻辱。

于禁因此感受到莫大的羞辱,没过几天就在无尽的羞愧和愤恨中暴病而死,说白了就是被气死的。

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说,于禁虽然曾经投降,曹丕如果介意这件事,可以把他废为庶人,也可以直接杀了他,但弄三幅画来羞辱人,实在不是一个君王该有的样子。

《三国志》在曹丕传的最后,陈寿发表评论时,也曾批评曹丕气量狭小,不能容人。

而甄宓当时可能说了一些正好戳中曹丕痛处的话,直接诱发曹丕大怒,加上有心人煽风点火,于是就干出了“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种事情。

以曹丕这种气量狭小,睚眦必报的性格,他干得出来,毕竟他干过不止一次了。

不过,以上仅为本人推测,这事儿连历代史书都争议不断,如果要找证据的话,说不定哪天考古专家发掘了郭女王或者甄宓的墓,看看她们嘴里到底有没有塞过糠,头发是不是真的覆盖在脸上,那肯定能找出真相来。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略》、《魏书》、《汉晋春秋》、《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64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