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非要谋反?李世民害死俩儿子

雁芙说历史 2023-10-13 03:14:00

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的储位之争陷入白热化,李承乾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二弟李泰方面巨大的压力。

于是铤而走险,试图谋反,结果事情败露,被李世民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仅仅过了一年,李承乾便在郁郁寡欢中死于黔州,年仅26岁。

李泰也在不久之后,被贬为东莱郡王,并将其撵到了封地,不准他继续留在京城,8年后,李泰也郁郁不得志中病死于封地,年仅32岁。

李承乾和李泰最终都英年早逝,连35岁都没能活到。

而导致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全在李世民身上,他犯了一个正常父亲都会犯的错误——溺爱。结果他的两个儿子付出了性命为代价。

储位之争是如何爆发的?

事实上,李世民从未有过要废了李承乾,改立太子的打算,即便是李承乾后来犯了错,他也从没动过这个念头。

可他在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上,一个过于严厉,另一个过于宠溺,这是最致命的错误。

不过,严厉归严厉,李世民对大儿子李承乾是十分重视而且早些年也是很宠溺的。

李承乾出生的那一年,还是唐高祖李渊在位,刚满一岁就被李渊给封了恒山王,李世民登基那年,8岁的李承乾直接被立为太子。

后来,李承乾长大一些后,有一次得了病,李世民又请道士又建道观还减免罪犯为他祈福,几年后,李承乾再次生病,李世民干脆请天竺高僧为他祈福。

为了培养好这位大唐帝国未来的接班人,李世民还为他配备了像李纲、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这些素有名望又有学问的人做老师。

按理说,太子如此受重视,李泰不应该对太子之位有非分之想才对。

可李世民的错误就在李泰身上!

因为他对李泰实在是溺爱过度了。

史载,李泰出生的前一天,李世民梦见一只青雀飞入怀中,而且这只鸟还会说人话,它竟然对李世民说自己即将投胎成为李世民的儿子。

结果第二天李泰就出生了,于是李泰就有了个小名,叫做青雀。

兴许是由于这个梦的原因,李泰出生后,李世民对他十分宠溺,李泰年仅9岁,李世民就封他为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

这两个职务可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执掌着这两大地区的军事大权,虽然是遥领,实际由大都督府长史主持工作,但等他长大了,这职务就是他的。

李泰12岁的时候,李世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

到贞观八年(634年)李泰身上挂的职务已经达到了一种巅峰,这些职务大概是这样的:

左武侯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使持节大都督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雍州牧、越王李泰。

这些职务,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大唐非常核心的职务,最关键还是雍州牧这个位置。

雍州其实就是帝都长安所在的这一大片区域,让李泰担任雍州牧,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这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政治意义。

除此之外,李世民宠溺李泰到了一种十分可怕的地步。

史载,李世民经常带着李泰四处游幸,出门之后,李世民甚至一天之内只要见不到李泰,就十分思念,甚至将自己养的一只白鹘派去给李泰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

李泰长得比较肥胖,行走起来比常人要费力一点,而上朝参拜皇帝要进入皇宫,得走一段路,李世民这时候不是担心李泰过于肥胖影响身材和健康,反而特准李泰可以乘坐专用轿子,把他抬到朝所。

一般的帝王宠溺儿子到这一步也就算了,可李世民似乎没有要停下来的脚步。

贞观十年(636年),李泰16岁,按照规定,此时已经是魏王的李泰必须离开京城,赴任相州都督。

谁知,李世民却并没有想让李泰离开的意思,由于太溺爱儿子,李世民以李泰喜欢文学为由,让李泰在京城魏王府设立文学馆,并特准他自主招揽读书人做学士。

李世民这俩儿子一生悲剧的结局,也在这一刻埋下伏笔。

让李泰留在京城不说,还准许他私设文学馆,这相当于变相地让李泰合法地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团队啊。

想当年,李世民跟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时,那不就是搞了一个秦王府文学馆,最后招揽到十八学士,其中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玄武门事变的功臣。

现在他竟然特准让李泰也这么干,这让李承乾怎么想?他要是一点想法都没有,那才叫奇怪。

果然,李世民的无限宠溺,向李泰释放了错误的信号,让他觉得,自己才是皇帝老爹心目中的太子人选。

就这样,李泰的野心开始膨胀,对太子之位产生了非分之想,并且付出了行动。

而李泰的野心,则是从一起“大臣轻蔑魏王事件”开始有了苗头。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有人向李世民报告说,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经常轻蔑魏王李泰,李世民听到自己的儿子受了委屈,当场大怒,随即召开了一场朝会。

这次朝会讨论的议题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员轻蔑魏王是否应该”,李世民在朝会上当着大臣们的面大发雷霆。

只听皇帝陛下怒道:

我看隋文帝时代的皇子们,那些达官显贵,哪一个没被皇子亲王折辱过,只不过到了我这,我对儿子是有严格要求的,没有听任他们肆意妄为罢了。

听说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多有轻蔑魏王的举动,我要是真纵容不管,难道他还收拾不了你们吗?

话音刚落,一头雾水的大臣们终于听懂皇帝的意思了。

原来是魏王认为朝中大臣轻蔑他,向李世民告了黑状,而且看皇帝大人这副架势,就像一只急眼的老虎,就差要吃人了。

大臣们被吓得个个沉默不言。

关键时刻,魏征出场了!

魏大人不愧是大唐名臣,他当场站出来,表示大臣们并没有轻蔑魏王,在一番引经据典的辩驳后,李世民不仅怒气顿消,而且还表示要感谢魏征仗义执言。

虽然这只是一起小事件,但此事释放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那就是魏王李泰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了。

从后续的情况来看,李泰一直在拉拢朝廷大臣,试图形成一股魏王党势力。

而所谓的三品以上大臣轻蔑魏王一事,实际上就是李泰试图拉拢一些类似于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之类的功臣人物。

但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年追随李世民的老臣,都是人精,人家当年跟着秦王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他李泰还没生出来呢。

在他们眼里,李泰那点小心思和手段,跟透明的没啥区别,哪儿可能跟着李泰这样的毛头小伙搞夺嫡斗争。

更何况,涉及到储位之争的夺权行动,在情况不明朗的时候,选边站只会死得更快。

所以,李泰的拉拢失败了,这些功勋级大臣们没人买账,他碰了一鼻子灰,为了给这些大臣们一点颜色瞧瞧,顺便打击一下异己,于是向李世民告了黑状,说大臣们轻蔑他。

不过,李泰后续还是成功拉拢了一帮人形成魏王党。

既然老的不买账,那就找年轻一代的下手。

像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驸马都尉薛万彻等人还真被他拉入伙,形成魏王党,而且房玄龄也有嫌疑是魏王党。

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旧唐书》

就这样,李泰的野心实际上已经暴露无疑。

而另一边的太子李承乾,则是另一番景象!

作为太子,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和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太子的一言一行随时有人看着,稍微犯了点错,很可能就被报告给皇帝了,甚至弄得朝野上下,人尽皆知。

反过来看李泰,他只是魏王,不是太子,因此对他的管教没那么严格,甚至还受到宠溺,想怎么疯都行,受到的拘束比较少。

李承乾面对这种情况,心里当然会产生想法。

一方面,自己的父皇对自己十分严厉,却又十分宠溺弟弟,甚至给李泰的待遇规格已经赶超东宫太子的待遇了。

这就会让李承乾觉得,皇帝老爹不爱自己了,而更爱弟弟李泰,李承乾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就会想,皇帝会不会因此把自己给废了,然后把太子之位给李泰。

而李泰则因为受到来自皇帝老爹的无限宠溺,他就会想,老爹如此宠爱自己,会不会因此让自己当太子呢?他觉得这个太子之位,还是有把握去争一争的。

父子兄弟之间,就此埋下祸患的种子。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李世民对两个儿子不同的管教和对李泰的过度宠溺,向他们释放了错误的信号,也向朝廷大臣释放了错误信号,让大家觉得皇帝更喜欢魏王,可能有让魏王党太子的打算。

再加上父子间缺乏沟通,导致这哥俩最终反目成仇,甚至刀兵相向。

很快,兄弟二人围绕着太子之位的争夺战,也正式打响。

承乾先患足,行甚艰难,而魏王泰有当时美誉,太宗渐爱重之。承乾恐有废立,甚忌之。泰亦负其材能,潜怀夺嫡之计。于是各树朋党,遂成衅隙。——《旧唐书》

储位之争白热化,李承乾被逼反

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第一次展开交锋,是在文化战线。

前文已经提到,李世民为了让李泰留在京城,陪在自己身边,愣是以威望喜欢文学为名,下旨特准魏王府可以设立文学馆,招贤纳士。

李泰就借机向李世民请求,利用自己魏王府的文学贤士团队编纂一部文化巨著,李世民见到自己儿子如此有志向,而且是干的正经事业,当即就同意了。

不得不说,李泰在学术方面还是有造诣的,在他的主持下,最终编撰出《括地志》这部地理学专著。

全书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

而且这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李世民也十分高兴,直接将其珍藏于皇家藏书阁,但不幸的是,南宋以后,这部书失传了,如今能看到的都是些别的作品中零零散散的引用《括地志》的记录。

李泰要编书这事儿传开以后,李承乾顿时感受到了威胁!

为了应对来自李泰的压力,李承乾以太子的名义在经过李世民批准的情况下,先是举办了一场儒释道三教学术交流会。

接着又开办了隶属于东宫的崇贤馆,招纳天下贤才,以此抗衡魏王府的文学馆。

最关键的是,东宫的崇贤馆不仅招贤纳士,还兼具教育功能,凡是经由崇贤馆培养出来的人才,成绩优异的,都可以直接送到弘文馆深造,从弘文馆深造出来后,就可以得到任用。

而弘文馆正是朝廷招纳和培养人才的地方。

这样一来,李承乾就可以通过崇贤馆向朝廷弘文馆输送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太子嫡系,一旦做了官,就加强太子党实力。

就这样,在争夺战爆发之初,李承乾还是掌握了主动权,至少和李泰是五五开。

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李承乾自己出问题了。

李承乾由于患上了足疾,而且这个病已经恶化,导致他变成了瘸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太子就这样变成了残疾人。

作为一个长期享受锦衣玉食,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李承乾的心理承受能力显然是不足的。

很快,李承乾由于变成瘸子的缘故,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暴躁、易怒。

再加上来自外部的压力,他的心理开始变得病态起来。

尤其是他瘸了这事儿,虽然没人敢说他,可他自己心里是有阴影的,堂堂大唐帝国的太子竟然是个瘸子,谁能想象一个瘸子能做皇帝,这影响大唐形象吗?

就这样,李承乾一边承受着腿瘸了带给他的痛苦,一边还是随时提防着李泰的暗算,时间一久,他的压力就会变得很大。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李承乾开始对男人感兴趣起来,哦,说错了,是对美男子感兴趣起来。

当时有个叫“俳儿”的男性艺人,此人不仅容貌美丽,还善于歌舞,李承乾平时会找一些艺人来唱歌跳舞,以缓解压力。

正好在一次表演中认识了俳儿这个美男子,李承乾瞬间就被他吸引了,于是给他赐名“称心”,两人之间开始密切接触,一起吃,一起睡,一起起床,情好日密。

但渐渐地,大家发现不对劲啊,太子对这个叫称心的男人似乎不是单纯的欣赏,更像是情侣那种感情。

所以,这件事很快就被报告给了李世民。

昔日的亲王李世民,如今的老李头听说儿子跟一个男人发生这么荒唐的事情后,简直暴跳如雷,当场就下令把称心给杀了。

此事发生后,李承乾顿时五内俱焚,干脆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就天天躲在东宫里,还建了一间密室,将称心的画像摆上,日夜祭奠,以怀念他这段不正常的感情。

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承乾自此托疾不朝参者辄逾数月。——《旧唐书》

但最关键的还是李承乾本人已经严重病态化,变得不思进取,而且一些做法简直就是把自己玩儿死。

称心死后,李承乾的名声受到了打击,他坐在太子这个位置上到底合不合适受到了质疑,而魏王那边却没犯过错误,还干得有声有色。

按理说,这个时候,李承乾应该改变行事作风,搞点正经事情做,挽回局面才是。

可李承乾非但不改,反而变得越来越荒唐。

史载,李承乾在东宫迷上了突厥人的习俗,他命东宫奴仆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学习伎乐,学胡人椎髻,翦彩为舞衣,寻橦跳剑,昼夜不绝,连鼓乐之声都传到外面了。

常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学胡人椎髻,翦彩为舞衣,寻橦跳剑,昼夜不绝,鼓角之声,日闻于外。——《旧唐书》

这已经很放纵了........

最严重的是,李承乾还公开宣称,有朝一日自己当了皇帝,就率领数万将士到边关投奔突厥,在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手下当一员将领,岂不快哉。

忽复起曰:“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新唐书》

好家伙,一个大唐帝国未来的皇帝,竟然要投降突厥,还要在突厥旗下做个将军,这不是把大唐的脸都丢尽了,把李世民“天可汗”的脸都丢尽了?

还不止如此,接下来又是一件荒唐事!

当时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李元昌也是个纨绔亲王,经常肆意妄为,多次受到李世民的批评,但这人就是不改。

偏偏又和李承乾关系十分不错,两人经常一起玩。

有一次,这俩货把各自府中的卫队以及下人都聚集起来,分为两队,玩打仗的游戏。

李承乾让这两队人马扮演两支军队,互相厮杀,真砍的那种,虽然手里的兵器是竹制的刀枪,不是金属的,但也会弄伤人的。

他们就看这两队人马对砍,而且要他们扎得对方浑身是血才罢休,如果敢不听命令,轻则挨顿毒打,重则被打死,这俩货就以此为乐。

李承乾甚至放言道,如果有一天他当了皇帝,就极情纵欲,但凡有人敢劝谏,他就直接杀掉,杀个五百人,也就没人敢说了。

又襞毡为铠,列丹帜,勒部阵,与汉王元昌分统,大呼击刺为乐。不用命者,披树抶之,或至死,轻者辄腐之。尝曰:“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

荒唐到这一步,李承乾彻底是没救了。

他的那几个老师,虽然多次劝谏,可李承乾根本就不听,其中有个叫于志宁的,干脆上书指出太子的严重错误,引起了李承乾的仇恨,一度派人刺杀,只不过没杀成。

不过,李承乾变成这样,他这几个老师也有责任。

这些老师平时不仅要教太子知识,还要匡正太子的言行,可他们匡正过火了。

但凡李承乾犯了点错误,这帮老师就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甚至报告给皇帝,这就搞得李承乾比较烦闷了。

在李承乾看来,李泰凌厉的攻势下,他的老师们非但不想办法帮他保住太子之位,反倒是在自己身上挑毛病,而且有时候还上书到皇帝那里,搞得人尽皆知。

这不是给李泰制造攻击自己的借口吗?

所以,李承乾的几个老师,虽然有学问,但缺乏权力斗争的脑子,只顾着匡正太子的言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地方。

然而,李世民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宠溺李泰带来的危险,还想进一步宠溺。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想让儿子李泰搬到皇宫里的武德殿居住,这地儿离东宫很近,是当年李元吉的住所。

此事一出,朝野上下顿时议论纷纷。

大家都在猜测皇帝的想法,这又是在释放什么信号?难道皇帝大人有意要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吗?

关键时刻,魏征又出现了。

他眼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宠溺越来越没有限度,作为一个曾经辅佐过李建成,并且给李世民制造过不少麻烦的人才,对于夺嫡这种事,他可是明眼人。

于是,魏征给李世民写了一封奏折,直言不讳地指出,魏王这个人不是个安分的主,如果再宠溺无度,这让太子怎么想,魏王本人又会不会有非分之想?

如果继续这么宠溺下去,迟早要出大事!

李世民看完之后,才恍然大悟,当年他和李建成之间的夺嫡之争,玄武门事变依然历历在目,他可不想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变成这样。

因此,醒悟过来的李世民,开始亲自下场,收拾残局。

先是下旨让李泰搬回原来的住所,接着追复李建成的太子身份,追封李元吉为巢王,他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给这二位恢复名誉,用意是很明显的。

紧接着,李世民又下旨让魏征担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师。

有魏征坐镇,即便李承乾犯了不少错误,做了不少荒唐事,朝廷大臣们也不敢说什么,毕竟魏征的威望以及他是否有能力把太子拉回正道,是没人怀疑的。

然而,李世民即使做了这些挽救局面的事情,还是晚了,他的两个儿子已经陷入权力之争不可自拔,根本挽救不回来了。

没过多久,魏征也去世了,李承乾没了魏征的庇护,加上此时李泰已经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魏王党势力,羽翼已丰,李承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李承乾干脆铤而走险,暗中派刺客暗杀李泰,可惜功亏一篑,根本没成功。

又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旧唐书》

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和李泰终于走到了决战的地步。

李承乾面对来自李泰咄咄逼人的攻势,最终走出了最危险的那一步——谋反。

只有发动一场政变,自己坐上皇位,才不会丢掉权力。

于是,李承乾联合侯君集等人,意图发动政变谋反,可他的团队实在是太烂了,有个叫纥干承基的人给泄密了,导致李承乾被一网打尽。

事发后,按照当时的律法,谋反是要杀头的,但李世民还是极力保住了李承乾的性命,将其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一年后,李承乾死,年仅26岁。

李承乾被处理了,太子之位也空出来了,李泰的野心也狂热起来。

为了能成为太子,李泰干脆进宫面见李世民,靠在他怀里撒娇,还扬言说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将来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李治。

李世民还感动半天.......

关键时刻,被废掉的太子李承乾出现了,如今的他虽然身心俱疲,但终究没了包袱,想说什么也不会有忌讳。

只听李承乾说道:

我当初已经是太子,大唐将来的皇帝,根本没有任何必要去干谋反这种事情,之所以会干出这事儿,就是因为李泰想夺我的太子之位,我被逼无奈,又受到一些人的挑唆,才走出谋反这一步的,如果真要把太子之位给了李泰,那岂不是正落入他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

话都说到这一步了,李世民终于开始反思自己。

于是李世民又找到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经过这二人的一番劝导后,终于醒悟,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并且为了防止夺嫡之争再出现,干脆将李泰贬出京城。

李泰离开京城后,在郁郁寡欢中,于652年去世,年仅32岁。

当初是李世民过度的宠溺,让他看到了希望,如今争夺储位不成,反被贬出京城,就好像一颗心一下从地上升到万米高空,眼看着就要成功了,结果却功亏一篑,从万米高空直接跌落。

如此境地,李泰的心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最后也只活了32岁。

李世民的这两个嫡子,最终都落下一个郁郁寡欢,英年早逝的结局,而导致这一切悲剧的根源,都是李世民一手造成的。

即使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明君圣主,却也克服不了人性中不利的一面。

正是因为他过度的宠溺,向李承乾和李泰以及大臣们释放了错误的信号,让李泰认为太子之位近在咫尺,让李承乾觉得皇帝想废了自己,让大臣觉得皇帝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最终导致了李泰野心膨胀,主动挑起了夺嫡行动,并且培植出了魏王党,两个儿子一番争斗下来,没有赢家,全都成了输家。

宠溺儿子这种事情,是一个父亲的正常情感表达,但凡事总有个度,在普通人家,过度宠溺,就是害了孩子,在帝王家,过度宠溺也一样是害了孩子,都会导致悲剧发生,没有区别。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3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