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84年7月1日,为简化瞻仰手续,方便人民群众,毛主席纪念堂实行凭工作证、身份证入场瞻仰伟人遗体的新办法。
然而,随着纪念堂接待量的剧增,社会上一些质疑声也一涌而来。
有人说主席“缩小”、“变色”了;
更有甚者说工作人员花了巨资,却失职没有维护到位。
自然,一直负责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徐静也受到各种指责。
那么,徐静真的有失职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主席的吊唁仪式1976年9月1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吊唁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
彼时,伟人的遗体静静被安置在大厅中央的平台上。
他的身上覆盖着一面肃穆的党旗,四周盛满了鲜花翠柏。
上午10点,吊唁活动正式开始。
自此,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陆续来到毛主席遗体前默哀。
在悲壮的哀乐声中,每一个人都面目沉痛,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哭泣。
“不行,这样下去不行!”
谁料,大厅一角却有人发出了焦急的呼声。
闻声望去,说话的人名叫徐静。
她是中国医科大学党支部书记,也是毛主席遗体防腐小组的领导成员。
那么,她为何如此着急?
华国锋在毛泽东追掉大会上致悼词
原来,在吊唁期间,为了完好保护主席的遗体,除严格的安全警卫,还有一系列严格规定防止遗体腐化。
而低温就是首要条件。
按要求,主席遗体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下。
为此,小组对室内温度、照明用灯、照相摄影等方面都做了要求。
可尽管早有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时才发现存在诸多困难。
庞大的膽仰人群带来的热量、现场铜管乐器演奏时喷出的热气......
它们都使室温不断在升高。
这样下去,遗体必然会遭受损坏。
何况这还是第一天。
要知道,吊唁活动可是要持续到17日才结束。
见状,徐静赶紧将情况上报。
华国锋听取汇报后,当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与专家们商量对策。
最终大家一致决定:
撤除乐队的演奏,改为播放哀乐,并控制灯光总量。
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为主席遗体加盖一个有机玻璃棺罩。
这样才能使遗体与环境隔离,实现棺内的降温与隔氧。
方案定下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与北京氧气厂、北京制冷设备厂的人员赶工配合,以最快速度制造出了棺罩。
接下来的一周,各界群众代表、机关干部、各国使节等30多万人来到大会堂吊唁。
期间,徐静进行了多次遗体状况的汇报。
那个时候,华国锋反复跟她强调,一定要把主席遗体保护好,不能出差错,这是人民的重托。
情理之中,徐静的思想压力可谓达到峰值。
毕竟保持主席遗体半个月不腐烂并不容易。
当初接到这项艰巨任务时,她唯恐事情办砸了,自己岂非就成了千古罪人。
回想几日前的经历,其至今仍心有余悸。
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976年9月9日清晨五点,徐静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唤醒。
“你是徐静同志吗部里有紧急任务叫你去一趟。”
是研究出了问题吗?到底什么事这么紧急?
徐静带着无数个问号,跟卫生部工作人员上了路。
当时,汽车加足了马力,径直驶进中南海。
等到徐静一行人刚到中南海游泳池,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就进来了。
他沉默了近一分钟才缓缓开口。
“毛主席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了,找你们来是商量一下遗体保护的问题……”
闻言,徐静惊愕失色,这实在太突然。
汪东兴
紧接着,汪东兴说:
“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
经卫生部长刘湘屏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杨纯协商后,一致决定由徐静负责此事。
事实上,徐静是这方面的专家。
在26岁时,她就推翻了世界医学界关于高等脊椎动物脑神经细胞的结论,轰动学术界。
从苏联博士毕业回国后,徐静一直从事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工作。
当时,汪东兴对她报以极高的期望,嘱咐道:
“主席的遗体出点差错,我们就无法向党和人民与子孙后代交待。你们要以最快的时间拿出方案,报政治局。”
听完这一切后徐静尽力使自己冷静下来。
她并没有立刻作回复,而是先提出两个要求:
一是马上看遗体;
二是需要同行专家协助研讨方案。
随后,汪东兴带徐静走进毛主席卧室。
只见伟人仰卧在大床中央,从头到脚蒙着白毛巾被。
徐静掀开被子,先是观察伟人身高与皮肤损伤情况,再触摸皮肤的弹性,活动关节。
看完遗体,徐静的帮手也赶到了。
他们是形态教研室副主任陈克铨与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
三人组由徐静牵头负责,协力配合完成遗体防腐工作。
在遗体保存会议上,他们向各位领导提出了研讨的方案。
张春桥听完问徐静,究竟有多大的把握。
徐静如实作答,要防止遗体腐烂,对他们三个常年研究尸体标本的人来说易如反掌。
但是,这一套方法却不适用于主席的遗体。
毕竟要让人们群众瞻仰,那么遗体的面容、体态等都得栩栩如生才行。
会议上,徐静也只能说:
“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
华国锋
最终还是华国锋敲定了此事。
“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就这样,三人组携带药品、器械赶到毛主席房间实施防腐处理。
彼时,他们边做边商量。
室温虽低,但张炳常脸上还是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尽管他们都有丰富的解剖经验,但面对的是伟人的遗体,必须要保持十万分的慎重。
好在大家配合默契,一人拿起刀,另一人就操起镊子,一人拿起针,另一人就去穿线。
大家正在紧张地操作中,这时却又突然收到指示:
中央决定进行永久的遗体保护,以供人民瞻仰。
徐静一时心里没底。
这可跟为追悼活动而短期保存遗体截然不同。
这样的事,是她从未做过,更未曾想过的。
关键问题还在于,他们现在并没有对应方案可实现主席遗体的长久保存。
所以,三人组给遗体注入了比原计划更大量的防腐液。
为的就是延长遗体保存时间,让大家之后再慢慢想对策。
随着大剂量的防腐液注入,主席的遗体立刻肿胀起来。
三人组从9号下午做完防腐,直到10号深夜,一直守在遗体旁观察、记录情况。
好在等到11日清晨,遗体被转移到人民大会堂时,肿胀已经消退。
各方面状态也基本达到满意的效果。
人民大会堂
而三人组的工作并没结束,他们要守在人民大会堂随时关注遗体的变化。
9月17日下午,历时一周的大型吊唁仪式全部结束。
毛主席的遗体马上被转移去一个代号“769”的地方,进行防腐处理。
那么,专家们将采取什么措施实现遗体的永久保护呢?
遗体保护揭秘“769”保护室,取名自毛主席逝世的日期。
这里本是一处为战备设立的医院地下手术室。
中央按照遗体保护要求,将其改造成密封、隔氧、低温的环境。
保护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从大门口到保护室设了四道岗哨。
为确保“769”所处环境不受污染,中央规定汽车不准进入。
当时,即使是华国锋来了,也必须步行进入。
为切实保护好伟人遗体,中央批准成立了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
包括徐静在内的卫生部专家,共有30多人。
大家吃住都在保护室,每天想方案、做实验,只为探索出最科学的保存方案。
769保护室徐静左一
实际上,世界上现行长期保存遗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液态与气态保存。
液态保存最为普遍,即将遗体浸泡在防腐液中。
但显然,这样并不适合观瞻。
而气态保存就是在气态条件下保存遗体。
它具有自然的效果,却不好解决防干保水的问题。
遗体有变干、变形、变色的风险。
大家在毫无借鉴的情况下,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最终创造性地提出液态与气态结合的保存方案:
言外之意,使遗体暴露的部分处在气态里,隐藏部分浸在液态中。
即,瞻仰的时间在气态中,非瞻仰的时间在液态中,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维护时在液态中。
解决了首要的防腐问题,下一步就要进行水晶棺的制造。
早在吊唁活动期间,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成立了 “水晶棺小组”,计划为伟人打造世界第一流的水晶棺。
水晶棺
可想而知,这是何其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水晶棺不仅要坚固耐用,防震防破坏;
而且得符合遗体保护的种种要求,如低温隔氧、保湿防干。
除了功能,外观上也要要求庄重大方,气魄雄伟。
同时还要高度清晰透明供人观瞻。
如此来看,哪里的水晶能满足以上条件呢?
最终中央将采选矿石的任务下达给了“东海水晶甲天下”的江苏东海县。
这里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水晶矿产地,而且质量也是第一。
因为对主席用的水晶质量要求极高,且水晶库存不足。
于是,县委是号召了全县人民一起来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
众人日夜苦战,不到半年时间内共输送了52吨一级熔炼水晶到京。
与此同时,光学玻璃棺模型的试制也在进行中。
北京玻璃总厂的技术员们先后制作了三座模型,终于解决了棺壁上有遗体影像反射的问题。
经中央领导审查后,水晶棺即可投入制造。
1977年8月,水晶棺的整体组装正式完成。
如果工作到这里就结束,那么仍然无法呈现世界第一流的效果。
由于遗容大多显得苍白阴冷,往往要对死者进行整容。
但是要长期保存,遗容就不能化妆。
为此,专家研制出了一套投光仪对主席进行光学整容。
即,从棺外向遗容两侧投射整容用彩色校正影像,改变凹陷和胖瘦感觉。
别以为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内容很简单。
为了制造这项设备,专家们在替代尸体头颅上反复试验紫外和红外线在遗体上的安全辐射量。
在投射光的研究、光路的计算、色彩矫正等方面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1977年8月下旬,伟人遗体移入修建完成的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
工作人员安装调试了投光仪,在柔和、略带红色的光线投射下,伟人面部红润,仿佛正在熟睡。
至此,伟人遗体的保存任务总算顺利完成。
然而就是这项耗费了无数心血与汗水的成果,在多年后却遭到了恶意的质疑。
保护工作遭质疑1977年8月22日晚8时,毛主席纪念堂迎来了第一批前来瞻仰的人。
伟人的遗体虽然已经成功“安家”,但并不代表其保护工作就此结束。
中央在组建纪念堂机构时,也建立了卫生保护室,专门进行遗体保护;
并由徐静博士兼任卫生保护室的主任与纪念堂管理局副局长。
为确保主席遗体万无一失,她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一神圣的使命上。
尤其在1982年底,她被任命为纪念堂管理局局长。
深感责任重大的徐静开始努力培养自己的行政才干。
一有时间,她就会到北京图书馆读书学习,已年过六旬的她还在学习外语和电脑的使用。
徐静拼搏的理由只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毛主席的遗体。
1983年12月,徐静首次对外披露:
毛主席遗体已处于完全稳定状态,欢迎广大人民群众前来瞻仰参观。
消息一出,全国各地反响强烈。
此前,毛主席纪念堂采取的是发票的办法。
即由中央机关、国家机关、北京市委、中央军委四个口往下发票。
许多进京的外地群众,往往不知上哪儿找票证。
曾经就有一位石家庄的干部,八次来京都因为搞不到票证而被拒之门外。
最终,老人家只好在纪念堂门前深深鞠躬,然后遗憾离去。
看到这一幕,徐静和同事们内心很不平静。
于是,为了简化瞻仰手续,方便人民群众,他们提出凭工作证、身份证入场的方式。
1984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纪念堂实行新瞻仰办法》。
从此,大家通过排队便可瞻仰伟人遗容。
新办法施行后,纪念堂一年的接待量就接近前7年的总和。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社会上的传言和误解。
有群众反映,毛主席的遗体比过去“缩小”了,“变色”了。
同时,百万美元天价护理费的说法也闻风而来。
一时间,不知真相的人纷纷指责工作人员花巨资却达不到效果的失职。
1989年3月,针对这些言论,徐静对中国新闻社记者发表谈话。
她严肃指出:
毛主席逝世后的遗体防腐处理是及时的、科学的、可靠的,为长期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
专家技术员经常会对主席遗体进行精密的监测。
大量测试数据表明,遗体的体重、颜色都没有变化。
人们所谓“缩小”、“变色”的原因,是源于灯光的效果。
至于费用,1983年前,国家的确有拨款投放在防腐液的研究上。
稳定的药液研制成功后,纪念堂便再没有收到资金。
徐静的话解释了人民群众的疑惑,也给予了恶意揣测者有力的回击。
纪念堂全体工作人员视为神圣使命的工作,怎能任由他人随意泼脏水?
1990年10月,湖南省委《共产党人》杂志社专程到毛主席纪念堂采访了解主席遗体保存情况。
徐静专门为此撰写了《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文章,再次向全国人民承诺,主席的遗体一定能够做到长期保存、 万无一失。
1993年5月,徐静从局长的位置退下。
但她仍担任纪念堂管理局的特邀顾问。
十几年来,她的心一刻也离不开纪念堂。
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已成为她生命意义的支撑点。
结语其实,毛主席曾在1956年签下实行火化的倡议书,按其本意,死后应是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
那么,中央为什么还要违背主席遗愿保存遗体呢?
当纪念堂开放后,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见到伟人那依旧从容的神态,他们的精神在此刻得到极大的告慰。
我想,这便是保存遗体的意义。
中华民族需要永垂不朽的精神领袖,传承红色信仰之魂。
同时,也请不要忘记这项伟大工程,感谢所有为保护主席遗体作出贡献的人们。
参考资料:
王恩收.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J].党史纵横,2009(07):5-9.
于书吉,程宏.关于毛泽东遗体保存的回忆[J].炎黄春秋,2013(0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