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之“道可道,非常道”,你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星空的暗淡 2020-04-25 17:31:26

我说万法皆从“心”中出,而这颗“心”来自于“道”。你若问什么是“道”,我便说“道可道,非常道”。你听得郁闷,不知所云,“道”是什么,有几人知,有几人晓?

清晨从睡眠中醒来,我从“道”中来,又到“道”中去,哪里是“道”,生活无处不是“道”,哪出都是“道”。

庄子有次向人说“道”,说“道”在田野间,“道”在小草上,“道”在屎尿里,别人认为庄子在戏弄他,可庄子说的是“实话”,“道”在任何地方,这是形而上的概念。

中国远古时期,传说那个时代人人春秋皆活百岁,人人“得道”,大家都依据天性而存活,非常的轻松且快活。那时候的领导者是明白“道”的圣人,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安居乐业,法律只是形式,家家户户夜里不需要关门关窗。人与人之间没有堤防,没有欺瞒。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很纯粹,父慈子孝,一副美好景象,这种画面是“理想”的,因为那时候的人在后人的想象中是“得道”的。

个人看来,那个理想中的世界人人都克服了“兽性”,把自己“本性”中的“神性”散发出来,人人都体现出自我价值,能够不留遗憾的存活于世,完成此生的使命。这里的“道”,我认为是“合理的规律”,试想一下,若是人人都能掌握“合理”的规律,做事情都在“点”子上,社会关系会复杂吗?人与人相处会“疲惫”吗?我想不会。

历史车轮滚滚前进,从传说中的“禅让制”到“世袭制”,权力的集中,制度的完善,阶级的固化,这些与“道”不符合的作为全部出现了。“道德”二字成为了伦理范畴,仁义礼在历史舞台上也逐渐失色,正如那凋零的牡丹花,红极一时,免不了掉落的结局。

但“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人依“道”而存,尽管世人弃之不用,走那偏僻小路,但“道”依旧在那,不少半毫。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原,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

春秋战国事情,老子虽以“得道”,但这世间发展之事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唯有把懂得的“真知灼见”交予他人,把这份精神,这份思想传递给后人,让人们明白其中智慧,知晓这一生应当为何而活,为何而存,自己若是上了“道”,便明白自己的“道”在哪里,做自己该做之事,人生的路也就顺畅了。

以上做个“铺垫”,闲扯一些对“道”的浅薄认知。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篇中挨着仔细述说了精华,是一生的智慧。从第一章开始,循序渐进的领悟,明白“道”的力量,知晓“道”的运行和作用。

先获取一些“理知”再到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两者结合起来,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个“道”,便见了人生的“光明”路,自己去行动,去实践,去把握,最终见得“道”。

“道”是道路,是规律,是道理,是形而上的概念,是抽象化的名词,老子强名曰“道”。但这个“道”我们不能太执着,因为“名可名,非常名”,不执着于“道”本身而去学“道”,悟“道”方可“浑然天成”,与“道”合一。开篇是老子的“认知论”,以玄之又玄结尾,阐述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总体而言,我们知“道”又不知“道”,知的是皮毛,不知的是“沧海”,需要渐渐学习与领悟。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