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国庆,挂在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进行了更新,当幕布扯下后,大家无不感叹画家技艺高超,可就在这时候,人群中冒出疑问:“为什么毛主席画像只有一只耳朵?” 群众表示这样很亲切,可没想到这幅只有一只耳朵的画像,在1年后掀起不小的风波。 北京解放后,解放军把挂着天安门挂着的蒋介石画像摘下来,打算换成毛主席的巨大画像。 毛主席巨型画像目前有8个版本,第一版悬挂上天安门的时间是在1949年2月,后续第二版到第五版悬挂的时间都比较短。 直到张振仕主笔第六次画像,从1952年悬挂到了1963年。 第七次也是张振仕主笔,但在1963年10月1日掀开幕布后,大家对这画像的争议很大,因为毛主席只露出了一只耳朵。 说实话这幅毛主席画像,整体笑容很和蔼可亲,给人一种长辈的慈祥感。 但是在1967年,国家进入动荡时期,一些革命群众认为,这幅画像中的毛主席只露出一只耳朵,左眼珠也稍微向上,有偏听偏看的倾向。 当时,舆论猛如虎,这幅画也在1967年的国庆前被换下来了。 因为张振仕年纪不小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又是常规画像的20倍大,换画像的任务就交到了王国手上。 因为毛主席没那么大的精力,可以坐着让画家们画像,大部分是参考着毛主席的相片,再观察一下毛主席的动态,就开始作画了。 王国栋是主笔,但其实还有2个人和他一起负责画像。 这俩人是金石和陈永贵,他们为了更好的观察毛主席,还专门搞了2个望远镜,在毛主席前往城楼上时,他们就远远的在金水桥上用望远镜观察。 因为一直盯着毛主席的方向,还差点让人缴了望远镜。 1967年挂到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是参考了毛主席第四版标准像,王国栋在创作时吸取上一个版本的教训,在毛主席眼神上下了大工夫。 要在力图展现毛主席慈祥的同时,还要融合他性格中洞察一切的从容,从眼神上表达毛主席的内在气质。 1977年,王国栋的徒弟葛小光接替师傅的工作后,也会专注于眼神上的刻画,毕竟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在画了多个版本后,终于找到了这种感觉。 葛小光的画的毛主席挂上天安门后,去敬仰毛主席画像的游客,发现不管自己站在哪个方位,抬头望向毛主席画像,毛主席都在注视着自己。 这一版的画像,也成了大众认可度较高的画像,他代表着毛主席在平等的注视着所有人民。 为了不让毛主席画像出现色彩差,基本上画像都是一年一换,这对于画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群众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毛主席画像的难度不仅在于大,还要画的精,不能出现一丝的差错。 参考信源:人民政协网——《天安门城楼伟人画像有八个版本(下)》
1963年的国庆,挂在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进行了更新,当幕布扯下后,大家无不感叹
云孜聊过去
2024-09-13 17:38:50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