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这个曾经的日本电子巨头,近日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它将接受日本企业联盟的收购,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这一举动,引发了各方的猜测和议论。东芝为什么要退市?它是不是已经破产了?它是不是要摆脱外国股东的干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东芝退市,并不等于东芝倒闭。退市,只是指一家公司不再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交易股票,而不是指一家公司停止经营或破产清算。
退市的公司,仍然可以在私募市场上寻找投资者,或者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上上市。退市的原因,也可能有很多,比如公司重组、合并、分拆、转型、规避监管、降低成本等等。
退市,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战略选择。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芝现在的情况很好。事实上,东芝已经彻底没落了。东芝的衰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它是日本电子产业的领军企业,拥有众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如笔记本电脑、DVD、闪存等。
然而,东芝却在与美国的竞争中,遭遇了重大的挫折。1987年,东芝因为向苏联出售了一种用于制造潜艇螺旋桨的机床,被美国政府指控违反了国际武器禁运协议,遭到了美国的严厉制裁和抵制。
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东芝的声誉,也削弱了东芝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此后,东芝在与美国的技术竞争中,也逐渐落后,无法跟上美国的创新步伐。
东芝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于本世纪初,当时,东芝在核电领域的投资,遭遇了巨大的失败。2006年,东芝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希望借此打开核电市场的大门。
然而,由于核电项目的延期、超支、亏损,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东芝在核电领域的投资,变成了一个无底洞,导致东芝财务状况恶化,股价暴跌,甚至面临退市的风险。
为了挽救危局,东芝不得不出售了其最有价值的闪存业务,以及其他一些资产,以筹集资金,偿还债务,维持运营。
2017年,东芝接受了多家外国基金入股,包括美国的黑石集团、贝恩资本、凯雷集团等,以及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等。这些外国基金,占据了东芝的大部分股权,成为了东芝的实际控制者。
然而,这些外国股东,与东芝的经营层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外国股东,主要关注的是东芝的短期利润和股价,他们要求东芝进行更多的裁员、出售、重组等措施,以提高东芝的效率和回报。
而东芝的经营层,却希望保留东芝的传统和文化,维护东芝的员工和社会责任,以及恢复东芝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这种矛盾,导致了东芝的内部分裂和动荡,使得东芝的经营陷入了混乱和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东芝最终选择了日本企业联盟的收购方案,通过退市清除外国股东。
这个日本企业联盟,由日本政府支持的创新网络公司(INCJ)、日本工业创新机构(JIIA)、日本电气公司(NEC)、富士通公司(Fujitsu)等组成,他们提出了一个总价值为200亿美元的收购计划,承诺保留东芝的品牌、员工和业务,以及帮助东芝进行转型和创新。
收购东芝的日本企业联盟,还计划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让东芝再次上市,恢复东芝的市场地位和信誉。
这个收购方案,被认为是一场反收割的自救。所谓收割,就是指一些国家或机构,利用金融手段,对其他国家或企业进行控制、剥削、瓜分的行为。
美国,就是一个擅长收割的国家,它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趁着金融危机,大量购买其他国家的核心资产的股份,来攫取其他国家的发展红利。
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美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引发的一场金融泡沫的破裂,它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价格暴跌,让美国有了一个低价收购其他国家核心资产的机会。
美国的一些基金和投资者,就利用这个机会,大举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收购了一些重要的企业和行业,如汽车、能源、金融、科技等,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东芝,就是美国收割的一个目标。美国的一些基金,通过入股东芝,试图控制东芝的经营和决策,削弱东芝的竞争力,抽走东芝的利润,甚至分割东芝的资产,将东芝变成一个空壳。东芝的退市,就是一种反抗和反击,它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收割。
这或许只是美国收割日本的开始,东芝的体量已经很小,可以通过退市保护自身的利益,下次落到其他核心资产上,又当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