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复苏的顽疾,如何应对?

远易看财经 2024-07-03 16:51:33

6月,我国制造业PMI指数49.5%,正好踩在荣枯线位置,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财新PMI指数却给出了不同的景象,51.8%,不降反升,创下了2021年6月以来的新高。这就让人纳闷了,中国制造业到底是热是冷?

其实这背后反应了四个特征,有好有坏:

产需差距缩小,但需求不足仍是痛点:生产和需求的差距在缩小,但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经济增长的老大难问题。这就像是,你做的蛋糕越来越精致,但顾客还是那几个,生意自然难做。传统行业需求疲软: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这些基础原材料行业,有效需求不足,日子不太好过。这就好比老店遇到了新问题,客流量上不去,生意自然受影响。高端制造稳步增长: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高端制造领域持续增长。这就像是新开的网红店,吸引了大批顾客,生意兴隆。地产、基建修复不及预期:地产和基建行业的景气度还在低位徘徊,市场的预期没有完全实现。这就像是期待中的大项目,开工了却进展缓慢,让人心焦。

好消息是,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企业的腰包松了一些,成本压力减轻了。加上海外市场开始补库存,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有望保持稳定。但要真正复苏,还需要时间来慢慢熬。

从产需角度来看,生产端的降幅比需求端大,这推动了产需比的收敛。但新订单指数还在不景气区间,比上个月还略有下降,说明市场需求还是不太旺盛。

再来看看历史规律,2020-2023年同期,PMI环比平均上行了0.3%,而2015-2019年同期,PMI环比平均变化为0。

这说明6月份的景气度稳定,是符合季节性规律的,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是稳定的。制造业作为世界第一,我们的家底还是很厚实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从PMI数据来看,制造业确实面临着衰退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分析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者信心不足?还是产品供给过剩?或是其他因素?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6月份的PMI指数,虽然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面对挑战,我们就要正视问题。

根据机构对企业的调查,有62.4%的企业表示市场需求不足,这个比例比上个月还上升了1.8%。

如今企业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不得不减少对原材料的采购,放缓招聘和投资的步伐。这样一来,就业市场自然也就不那么景气了。

但是,并非所有制造业都在经历寒冬。咱们的外贸中小微企业在6月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1%,虽然还在荣枯线以下,但环比上升了1.9%,这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里,看到了一丝温暖的阳光。

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2.3%,较上月上升1.6%,装备制造业PMI为51%,较上月上升0.3%。这说明啥?说明咱们的新质生产力表现还不错,产业升级的步伐没有停歇。

特别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上升较为突出,这些行业的PMI都在50的荣枯线以上,可谓是制造业的"优等生"。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答案很简单,传统产业已经供大于求,继续发展只会越来越卷,最后可能连老本都亏掉。而那些高端的制造业领域,才是赚钱的金矿。

如纺织、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生产指数,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新订单指数,都在低位运行,这些行业就像是制造业的"差等生",需要加油了。

再来看看财新6月份的PMI数据,51.8%,高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说明中国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得到了很多新订单,制造业正在回暖。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财新的数据也透露出一个隐忧:制造业企业家的乐观情绪出现了“显著下降”。尽管生产经营指数还在扩张区间,但比之前跌了3%,是5年来的最低值。

企业家们担心,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压力和内卷会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6月份的PMI数据,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制造业的喜与忧。虽然整体景气程度不错,但市场信心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格局仍未改变。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面对疲软的增长态势,市场对加大刺激政策的呼声高涨。但我们需要认清一个现实:现在的中国经济就像是一个虚不受补的病人,需要的不是猛药,而是调理。

一、刺激政策的局限 当前中国经济的放缓,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体现。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9%,较上年同期的18.3%大幅回落。这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

二、杠杆率高企的风险

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与GDP之比已接近30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这意味着,继续依赖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将加剧债务风险,甚至可能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消费需求不足的困境 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2.5%,远低于疫情前水平。消费不振,导致供给过剩,进而引发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美、中欧贸易摩擦,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争端,给中国外贸出口带来不确定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5.8%,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4.4%。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

五、货币政策的两难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202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贬值超过5%,跌破7.3的关键点位。

在此背景下,央行若进一步降息,可能加剧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

中国经济的复苏,需要的不是短期的刺激政策,而是一场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需要降低宏观杠杆率,优化债务结构;激发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稳定外部贸易环境,拓展多元化市场;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度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改革要素分配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广泛的民众,从而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2024-07-04 09:57

    口袋捂紧,捂紧钱袋子,少买东西少消费

  • 2024-07-04 07:00

    没钱怎消费

  • 2024-07-07 09:42

    凡是收门票的旅游景点一律不进!凡是需要会员的电影电视剧一律不看!凡是非生活必需品一律不买!不点外卖,不看电影,不充游戏,省内出行有普快绝不坐##,冬天不开暖气。

  • 2024-07-04 09:57

    评论区的人厉害👍👍👍[点赞][点赞][点赞],评论区的人都知道,评论区的人都清楚,评论区都是明白人,评论比文章更真实。

  • 2024-07-04 11:42

    胡扯

远易看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