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可能要“激动”了,中国AI又有新突破,刚刚传出来的消息,竟然在这方面AI也有

江卿曻啊 2024-10-11 12:58:03

外媒可能要“激动”了,中国AI又有新突破,刚刚传出来的消息,竟然在这方面AI也有贡献?   (文章内容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全部赘述在文章末尾)   在科技的浪潮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变我们认知生命的方式,2024年10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揭开了RNA病毒世界的神秘面纱。   这篇论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领域的突破,更预示着未来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回溯这项研究的起源,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几年前,在中山大学的实验室里,施莽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苦恼。   作为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的专家,施莽深知RNA病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变异迅速,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力不从心。   就在这时,一个跨界合作的机会出现了,阿里云飞天实验室的李兆融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病毒学研究的难题。   这个提议在当时看来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但正是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最终孕育出了革命性的成果。   两个团队开始了紧密的合作,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准确识别RNA病毒的AI模型。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们最终开发出了名为LucaProt的深度学习模型,这个基于Transformer框架的模型,不仅能够学习病毒的序列信息,还能捕捉到蛋白质的内在结构特征。   LucaProt的表现令人惊叹,在独立的测试数据集上,它准确性和特异性都是相当之高的,这点也是让团队没想到的。   假阳性率仅为0.014%,假阴性率为1.72%,这意味着它几乎不会错误地将非病毒序列识别为病毒,同时也很少遗漏真正的病毒序列,这种精准度在处理复杂的生物数据时尤为关键。   有了这个强大的工具,研究团队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病毒探索之旅。   他们收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10,487份生物环境样本,包括南极底泥、深海热泉、活性污泥和盐碱滩等极端环境,这些样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基因信息,等待着被解读。   在这些新发现中,有一些特别引人注目,研究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长的RNA病毒基因组,长度达到惊人的47,250个核苷酸。   这个发现挑战了我们对RNA病毒基因组大小的传统认知,展示了病毒进化的惊人灵活性。   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最极端的环境中,RNA病毒的多样性和丰度依然很高,在深海热泉的高温环境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活跃复制的RNA病毒。   这个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生命适应性的理解,也为寻找地球上其他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为未来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开辟了新的道路。   通过更全面地了解RNA病毒的多样性,科学家们可以更快地识别新出现的病毒威胁,为疫苗开发提供新的目标,并改进现有的病毒检测方法。   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疫情时,这些知识将成为我们的重要武器,然而真正令这项研究在科学界引起轰动的,不仅是其惊人的发现,更是其背后的研究方法。   这种将人工智能与传统生命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代表了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它展示了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能力来解决传统方法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选择在论文中开源LucaProt模型,并通过在线网站向全球科学家分享。   这种开放和共享的精神,不仅促进了科研合作,也加速了科学发现的步伐,它体现了现代科学研究中日益重要的开放科学理念。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的实力,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在《Cell》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Cell》以其严格的审稿标准和高影响因子而闻名,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研究能够入选。   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对研究团队工作的认可,也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   随着这项研究的公布,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跨学科合作在未来涌现。   阿里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持续投入,包括开发核酸和蛋白质统一基础模型LucaOne、RNA病毒发现工具LucaProt、磷循环蛋白家族识别系统LucaPCycle等,都预示着科技公司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AI与生物学交汇的新时代,我们正站在科学探索的新起点上,通过解码生命的密码,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为应对未来的挑战做好了准备。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24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发现大量全新RNA病毒》  

0 阅读:0
江卿曻啊

江卿曻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