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伊住在南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这里没有摩天大楼,也没有霓虹闪烁,只有邻里间简单又琐碎的日常,以及小伊一家三口温馨而平凡的生活。
小伊的父母,都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打工人。爸爸在机械厂上班,妈妈在巷口开了一家小馄饨店。虽然物质条件并不富裕,但他们对小伊是完全无条件的付出,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并不会跟孩子讲条件,要求孩子必须考多少分或完成任什么任务才给买。
有能力负担的,他们会很爽快地答应,没条件办到的也会诚实地给孩子说明。
所以,即使小伊的生活过得没那么花团锦簇,她依然觉得很幸福、很温暖。
就是来自于父母这份坦然和温暖的爱,成了小伊不断积极向上的最大的力量源泉。
从“菜小”到清华,她就像一颗扎根在角落的种子,不断地汲取着有限的阳光雨露,最终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毕业后,小伊进了一家国家背景的大型机构,她日夜精进,努力研发新技术,慢慢向更高的岗位靠拢。
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时,她总是尽自己所能,用最好的一切回馈爸爸妈妈。每当节假日,她都会精心挑选礼物,带父母去他们从未去过的餐厅,体验生活的美好。在她的努力下,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家,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生活日渐红火,以往在家庭聚会中,通常缩在角落抽烟的爸爸,现在会被拉到上座,那些姨父舅舅还会给他敬烟。
有时候拿不过来,爸爸只能把烟夹在耳朵上。
舅舅看见了哈哈一笑,说姐夫还是那么随和。
可是小伊记得,从前爸爸也把烟夹在耳朵后,舅舅却摸出他的烫金烟盒教育爸爸不要这么“乡巴佬”。
这样的聚会中,数舅妈最积极,总是乐此不疲地讲述着她与小伊的“深厚渊源”,仿佛小伊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哦哟~小伊小时候我们可是很喜欢的呀,我们从小就给她买文具、买好吃的、买衣服穿得呀,现在我们也能跟着沾光咯。”舅母拉着小伊的手说。
小伊下意识地避开,淡淡开口:
“有吗?我记得我小时候坐你家沙发你都嫌弃我把沙发罩子弄皱了。我想玩一下表姐的娃娃你还把我的手打破了。还警告我不准进表姐的房间。至于吃的,每年过年回来,你都只是把除夕的剩菜热热就算了。有时候连个荤菜都没有。”
“对了,表姐上大专那会,舅舅不是朝我妈借了三万块吗?你们还了没有?”
“哎呀,你这个孩子,都什么时候的事了。”舅妈尴尬地搓着手。
“哎,吃饭吃饭,菜都凉了。”其他亲戚大声招呼着打圆场。
小伊淡定地吃着菜,完全不在意其他人的眼色。
后来,小伊的爸爸妈妈不再参加那些家庭聚会。
那些亲戚聚在一起时就说小伊现在是眼睛长头顶,看不起穷亲戚了,本来还想她给自己儿女介绍个工作怕是没门了。
“真是狗眼看人低。”舅妈愤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