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华重生丨守护文物小秘密

云南省博物馆 2024-06-25 21:40:26

纤 华 重 生

民族文物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并存留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遗迹、遗物,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研究民族文物,对于了解我国各民族灿烂文化和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结合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云南省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资源与价值内涵,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推出“纤华重生”系列科普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世界,亲眼见证这些文物的“重生”过程,感受文化的传承之美。

守护文物小秘密无外乎便是预防性保护,通俗地说就是给宝贝们穿上“保护衣”,防止它们受伤害。首先,得为文物找个舒适的“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别让它们受冻受热。然后避免强光直射,文物可不喜欢被晒黑哦!需要定期为它们进行“体检”,如发现“病灶”及时处理。切记小心触摸,别让它们受到指纹的“亲密接触”。珍惜它们,就是守护历史!

纤 华 重 生

文物需要有个“家”,记得在文物信息采集之初,“文物医生”们便开始构思它的存在——囊匣。

囊匣3D设计图

文物囊匣的制作是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可起到防尘、防潮和方便日常工作中的安全取用等作用,一定程度上为文物提供适宜保存的小环境。此次8件纺织品文物,在经过测量取得其精确外形尺寸后,根据其质地、形状、受力点、状态等综合因素考虑进行文物囊匣设计制作。

傣族绣花童帽 :哈哈,“量体裁匣”,还有小被子呢!

傣族婚礼女服:嘿嘿,我也有,还有小枕头!

傣族女服:软囊凹凸有致,绵软舒适。

彝族斜挎包:缀穗整整齐齐,丝丝入扣!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2022年1月,北京服装学院与云南省博物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与云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在既有的科研合作成果基础上,共建"民族服饰保护与研究联合工作站"。该工作站瞄准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国际前沿,以云南省的民族传统服饰为保护修复及研究对象,着力民族服饰及其保护修复关键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此次项目涉及傣族、壮族和彝族服饰文物,具有多材质的特点:首先,织造纺织品的材料有棉、丝、麻等天然材料;其次,染制纺织品的染料既有天然染料也有化学染料;再次,服饰上饰有不同材质的装饰,有金属、羊皮、纸等,其中以金属品为最多。从历史研究层面来看,8件文物分别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区域民族史、边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8件文物是研究民族文化和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物,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源流中的重要一环,研究价值极高。从工艺研究的情况来看,这8件文物极富民族特色,使用了多种装饰工艺,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服饰在织、绣、染及金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与造物观。8件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都显示了其重要性,以及其在民族历史研究和服饰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资料提供:民族服饰保护与研究联合工作站

策划:杨粟 撰稿:杨粟 郭玲妃

编辑:陈金珊 美编:郑舒文 校对:陈燕

审核:邢毅 刘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