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念桃说历史 2024-01-13 17:26:14

我们可能很少深思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因为它们早就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了一体,我们常常是“用而不觉”,就像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一样,没人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不会去探究它们的来源,似乎它们都是从来如此。

比如“买东西”这个词语,我们在生活中天天都会说这个词,但是好像没有人去思考过为什么购买商品会在口语中被叫做“买东西”,而且,为什么人们要把物品叫做“东西”?

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应该算是真正发现并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但是他一开始也没有得到答案,直到一个小孩说出的理由给了他启示。

一、什么叫“买东西”

朱熹是南宋时代极具盛名的儒学家,两宋时期的儒学也叫理学,即“义理之学”,是一种以儒学为表、佛学为里的学说,主要分为宋时的“程朱理学”和明朝的“陆王心学”两派。

这两派的主要理论简单通来说就是阐述圣人言论和观照内心,是一种理论性很强的学问,所以,朱熹作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爱琢磨那些总被常人忽略的事儿也就能说得通了。

南宋的私家讲学风气很兴盛,这一点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处收弟子传道讲学是差不多的,不过宋朝人讲学是为了考科举。

朱熹为了传播自己的理论,就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在这里担任首席讲师,宣传他的思想。在这里,朱熹和弟子们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小事,“买东西”就是其中一个。

朱老夫子喜欢思考各种问题,有一天他的好友盛温和提着一个竹篮要去集市,路上碰见了朱熹,两人就聊了几句。

朱熹问盛温和去做什么,盛温和指着他的篮子说他要去买东西。

盛温和的回答让朱熹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问题,他问盛温和:“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朱熹的发问让盛温和一时语塞,“买东西”就是个人人都用的词语,哪有什么为什么呢?

盛温和回答不了,朱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两人分手后,朱熹却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不得到满意的答案,朱熹是不会轻易放下这个问题的。

直到有一次,朱熹在书院里给学生上课时,他又想起了这个困扰了他很久的“买东西”问题,正好他也想试试弟子们的才思,就说了自己和盛温和的对话,当堂向学生们发问,让大家集思广益,探究一下到底为什么要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朱熹的弟子们在听到先生的这个奇怪问题时,一时间忍俊不禁,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大家不都这么说吗?但是没人敢在朱老夫子面前表现出对这个问题的不屑,而且既然是老师提出来的,那么肯定就有思考的意义,于是,所有人都蹙紧眉头认真思考了起来。

然而许久后,课堂上窃窃私语的讨论声还是没有停下来,似乎大家都对这个“刁钻”的问题难住了,朱熹却依旧气定神闲地在琢磨问题,他认为任何问题都会有答案的,天地之间没有什么事情是没有缘由的。

忽然,一个十岁的小学童兴奋地站起来,表示自己想到了答案,朱熹就让他说说看。

小学童回答说:“东为木,西为金,南为水,北为火,木和金是可以装进竹篮里的,但水火却不行,所以就有了‘买东西’这种说法。”小学童的回答一下子解开了朱熹的疑惑,朱熹对他称赞不已。

二、“买东西”的最早来源

小学童对“买东西”的回答,是根据五行学说而解释的,仔细想想,小学童的这个解释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买东西”这个词并不是在宋朝出现的,早在唐代,“买东西”就已经是个很口语化的生活用词了。

“买东西”这个词的出现,从根源上讲,跟唐代兴盛的商品经济有莫大的关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汉代的强盛王朝,王朝的强盛除了军事、政治力量外,经济的发达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品经济不重要,恰恰相反,历朝统治者们为经济发展做出过不少努力。

早在汉代的时候,为了方便统治人民以及规划城市,汉朝政府就在长安城里划分了“九市”,其中的“东市”和“西市”就是专门让老百姓做买卖的地方,不过这个时候的商品经济发展并不繁荣,而且还有极其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开市、闭市、商品种类等都有相关规定,老百姓即使有钱也不能随意买卖商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交易市场也在渐渐发生改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老百姓能够做生意的条件也放宽了许多,如《木兰辞》中提到花木兰从军前到东西南北四个市场分别买了马匹、辔头、鞍鞯、长鞭等物资,这就能说明当时的商品交易场所相较于汉代已经有所扩大了。

到了唐代,经过南北朝分裂和隋末动乱等事件后,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对国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视农桑,与民休养生息,虽然此时的商品经济暂时未被列入发展计划中,但是唐朝承袭隋朝旧制,模仿汉代继续在长安城内设置用于交易的“东市”和“西市”。

唐初的商品交易场所仍然被称为“市”,从长安城的规划图上看,东市位于长安城东侧,离皇城较近,而西市则在长安西侧,离普通老百姓的住所不远。

虽然东西二市都是买卖商品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功能和服务的人群却不太一样。

经过唐朝前期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至唐玄宗即位的时候,唐朝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国力,农业的高度发展从无形中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为了满足老百姓以及来到长安的外国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唐玄宗改革了坊市制度,使东西二市的功能更加完善,市场管理也更加合理。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市内不再限制交易时间,也允许小贩们走街串巷流动做生意,于是,夜市开始出现并繁荣起来。

三、唐代市场的兴盛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跟当时大量来到中原的胡人有很大的关系。

胡人沿着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唐朝的主要目的就是贩卖他们的货物,再把唐朝的东西运回其国家出售,这种国际间的民间贸易使得唐朝统治者必须重视商品交易场所的配置和完善。

虽然来华的胡人数量巨大,但是他们基本上不事农桑,因此,要维持好“万国来朝”的盛世图景,唐玄宗允许胡人居住在东西二市并从事商业活动。

在胡人生意人的推动下,在长安东西二市进行交易活动的唐朝老百姓也多了起来。

有研究称,唐玄宗时期,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里大约有七十万常住人口,但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就有将近三十万人,东西二市的店铺达到了八九万家之多。

这些店铺所经营的商品的种类也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约涉及到了二十三种,最常见的就是酒食肆、各类布料和衣服店、瓜果蔬菜店,其他的还包括文具店、煤炭店、家具店、丧葬用品店等等。

在如此庞大和精细的分工下,长安城中近乎一半的人口都被纳入到了各类商品生产链之中,依靠商业谋生,虽然如此,但是这并没有动摇唐朝政府“重农抑商”的国策。

在发展过程中,东市和西市逐渐形成了服务不同消费人群的格局,东市变成了主要为贵族提供服务的场所,而西市则更加平民化,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爱去的地方。

这种分化是由东西二市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东市离皇城近,很多官员为了上朝方便,就纷纷在东市附近买房子,建立了“贵族居住区”,所以,来东市消费的人群就以官员和士大夫为主了。

官员和士大夫们的文化修养水平和文人风雅趣事决定了东市的商品经济主要以高雅为风格,相较而言,西市就显得十分接地气了。

当然,东市也并非只能是社会高层人士才能去,西市也并非只是普通老百姓的专属,长安商品经济发达的东西二市,能够满足人们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因此,老百姓们日常去东西二市购买商品时,也就被叫做“买东西”了。

四、小结

从朱熹的“买东西”这个小问题引申出来的背后故事其实并不简单,不论是十岁小学童用五行解释“买东西”,还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来探究“买东西”的起源,很多早就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都有其根源。

0 阅读:1

念桃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