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闹不热闹,兄弟二人相爱相杀,我们来了解一下朱祁镇和朱祁钰。他们都是上一任皇帝朱瞻基的儿子,好巧不巧还都是嫡子。 朱高炽离世,朱瞻基即位,做太后,如今自己的孙子朱祁镇小小年纪被推上皇位,这么小的皇帝肯定难当大任,太皇太后张氏不得不挑起大明朝的大梁。 他任用了当时元老级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统称“三杨”。正统初年,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1440年杨荣去世;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1444年杨士奇去世,1446年,杨溥去世。太皇太后和三位老臣陪着朱祁镇成长了11年,朱祁镇也从一个九岁的顽童变成了一个20岁的青年。可也就是这个少年登基,从小便是九五之尊,身边的太监宫女从小就哄着他,惯着他,生怕他磕了碰了,这个在蜜罐里长大的小皇帝,后来可把大明朝折腾的够呛。 朝中元老大臣都去世了,皇宫内的太皇太后也去世了。小皇帝重权在握,一路陪着朱祁镇长大的贴身小太监王振觉得自己也熬出头了,这皇宫大内,可不就是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嘛,于是便开始各种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走入滑坡路。 少年天子如今长成了热血青年,一开始肯定是心中有一团火,那相当有一番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朱祁镇想好,可这猪队友宦官王振却蠢到爆炸。当初被朱棣打服的草原人民,跟大明朝互通往来,大明朝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里子面子都得足啊,每次都会给他们好多东西。 这草原人民也特别好意思,时不时就来聊聊天,每次来都要拿走不少东西。这老赖确实看着烦人。宦官王振看了也堵心,一开始也是为了大明朝好,想节省开支,就直接自作主张不给了。那彪悍的草原人民能干吗?当初明朝的天下,就是从他们手里抢走的。当时朱棣把他们打得有点惨,可过了这些年,休养生息,如今有了重头再来的资本。也因为这个事情,发动了战争,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 正是血气方刚的朱祁镇不但不担心,反倒觉得这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北方瓦剌族如此放肆,我天朝上国岂能容你放肆。宦官王振更是个惹事精儿,看着小皇帝心潮澎湃,不但不劝着点,还忽悠小皇帝御驾亲征。你看你爸爸朱瞻基,从小就跟着征战沙场,多帅啊!再说咱们大明朝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草原上那些蛮荒之人,怎么可能打得赢咱们,这不就是上赶着来送人头吗。小皇帝一听,打仗,确实帅哈,我要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听了给吓得够呛,赶紧过来劝阻。可小皇帝是谁,我不管,我不听,我就要。 大臣们没招儿,这毕竟是皇帝,人家真要怎么着,谁也不敢真的拼死拦着,关键拼死拦着估计也没用。大臣们就跑到朱祁镇妈妈当今太后那告状。太后一听也来劝他,他还是不听。甚至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朱祁镇直接把自己两岁大的儿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按理说也没啥问题,可他这个儿子才两岁,还不会走路呢。这么小的太子肯定是治不了国的。于是他又想起了的自己的兄弟,胡太后的儿子朱祁钰,于是让朱祁钰当了郕(音:cheng二声)王,在自己御驾亲征的时候监国。 小皇帝直接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二十万人跟蒙古人对打。为了显得自己特别厉害,他还谎称自己是五十万精兵,御驾亲征,想直接在气势上压倒蒙古人。 满朝文武最后还是没拦住小皇帝,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阻击瓦剌。哪知道一路上舟车劳顿之苦这么难受。这可愁坏了小皇帝,受不了苦的小皇帝不想继续御驾亲征了,想回家。这时候王振有冒出来作妖了,这自己忽悠出来的,走到一半回去,多打脸啊。不行,绝对不能回去。他又看了看大军路过的地界儿,这不就在我老家旁边吗。 于是他就跟小皇帝说:“皇上,咱们现在回去太丢脸了。咱不能半道回去,得顾及颜面啊!”后面他又接着劝:“要不咱们改道,从蔚洲走吧,我老家在那边,那边山好水好,还有特产小吃,咱们去那呆几天。”小皇帝本身就是好玩的性子,自然是欣然同意,于是20万大军改道蔚洲。 不知道想起啥了,又怕大军过境,踩坏了老家的庄稼,不让从蔚洲过了。二十万大军因此停滞在半路上。那蒙古人又不傻,这明朝军队明显老弱病残,还有个不会指挥的太监独揽大权,一个好吃好玩的小皇帝作天作地。 瓦剌大军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追上了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掐断水源,不给粮食,直接困住,明军因此陷于死地,军心动荡。瓦剌大军又搞了一招投诚计,先假意议和,等到明军上当的时候,又趁明军不注意,直接发动总攻,一举将明军歼灭,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众位随军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也叫“土木之变”。 国内不可一日无主,太子年幼,实在难当大任,,干脆就拥立了郕王朱祁钰为帝,定年号为“景泰”。 朱祁镇没死,朱祁钰便登基做了皇帝。不能明说朱祁镇死了,于是大臣们想了个办法,那就称远在蒙古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吧。瓦剌那边拿着皇帝朱祁镇,大明朝国内拥护着皇帝朱祁钰,两帝并存,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奇观了。
不作不闹不热闹,兄弟二人相爱相杀,我们来了解一下朱祁镇和朱祁钰。他们都是上一任皇
浩潜评历史
2024-11-20 22:04:1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