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地:58、说说吴地过年的习俗

弓长历史 2024-03-16 06:09:18

古代吴地过年有许多习俗,有的已消亡,有的仍流行。下面来说说这些过年的习俗。

1、吃腊八粥

腊八粥,原出自寺庙。传说腊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日,诸寺庙作会纪念,以乳蕈、胡桃、百合等,造五味粥,一名七宝粥,亦名佛粥,俗称腊八粥,馈送门徒,以示节俭。后来也有于此日将腊八粥施舍民众的。荒年寺庙常以此赈济难民,倡导慈悲精神。后传至民间,腊月初八早上,家家百姓用米和以莲子、红枣、花生、赤豆、核桃、桂圆、白果、百合等一起煮粥吃,谓吃腊八粥。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来历有二种传说,一是先秦时期这天是祭神祀祖日,祭品多为狩猎获得的野兽。"腊″由"猎″演化而来。二是释迦牟尼成道日,寺庙都作会纪念。

腊八粥

2、吃口数粥。

腊月二十五日早晨,人们将赤豆搀入米中煮粥,全家老少都要吃这粥,连家中猫狗也要喂一点,外出的人,也要留他一碗。家有几口,口口都吃此粥,故称"口数粥″。据说,此习俗是古代正月十五祭门的习俗演变而来,吃了这粥能驱疫鬼,避瘟气。

3、行大傩

行傩,即驱鬼之意。古代一年中要举行数次行傩,腊月最盛,称为"大傩″。吴地行大傩,一般在腊月初一至二十四。行傩时,鼓乐齐鸣,人们要跳化装舞蹈,众人齐喝疫鬼名字,一大群孩童或用桃木弓、棘木箭,或用砾石四处飞射驱鬼。至清代,改变成"跳灶王″,"跳钟馗″。20世纪五十年代还能见到这些习俗。

4、做年糕

磨粉做年糕这习俗,据说起源于伍子胥居安思危,在相门城下埋下糯米粉做的城砖,以备灾年度灾。又因"糕"与高高兴兴的"高"同音,寓意高高兴兴,吉祥,且年糕不仅可自吃,作祭品,也可馈赠亲友,故流行。

5、掸檐尘

掸檐尘起源于三尸神的传说。三尸神是玉帝下派人间监督人们言行的神。他喜挑拨离间,造是生非。玉帝听他说人间有许多人要反叛天庭,要他在屋角布蛛网,做好记号,待除夕夜,派王灵官下凡惩戒。此事被善良的灶君知道,他在大家送灶神上天那日,关照大家,必须掸去尘埃,打扫干净屋子,不能留下蛛网,否则不再回来。人们因此都在除夕前几日掸檐尘,打扫干净屋子,干干净净过年。除夕那日,王灵官下凡巡视,未发现一家有蛛网,报告了玉帝,并抱怨三尸神谎报。玉帝受骗,将三尸神打入天牢。而除夕前家家掸檐尘的习俗却因此流传下来。其实,掸檐尘本意还是通过扫除尘秽来祓除灾晦之气,过年就是"除旧迎新″,"除尘"与"除陈″音同,即含有除去陈旧的意思。

6、送灶神

灶神,苏州人称"灶界老爷″,每年年末要上天一次,向玉帝汇报所在那家人的善恶。送灶神就是为灶神上天述职饯行,希望他多说好话,保佑全家。送灶神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有"官三民四″说法。祭品始用黄羊,后改为胶牙糖,做成元宝状,俗称"糖元宝″,黏牙,希望灶神吃了,黏住牙,不调嘴弄舌说坏话,甜甜蜜蜜说好话。亦有以米粉裹豆沙馅做成团子的,名曰"谢灶团",亦称"廿四团″。祭品还有灶神纸码、灶帘、灶锭等。祭祀结束,要放鞭炮,烧灶帘、灶锭等,抛黄豆、稻草到屋上,口喊"灶界老爷上天哉″等词。直到大年三十夜,再将灶神从天上接回来,也有正月初三、十五接灶神的。

送灶神

7、祭神祀祖

吴地人称除夕为大年夜,其前一天为小年夜。祭神祀祖一般放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间,也有的放在大年夜吃年夜饭前。祭祖要关门点香烛,上供品。一般供放一桌菜,以及年糕水果酒等。家中人都要跪拜叩头,口念祖宗保佑之类话。酒洒三巡,香烧尽后,要烧锡纸折的元宝等送给亡人冥界使用。蜡烛不能烧尽,要留一些,称之为"子孙蜡烛"。

8、吃年夜饭

古代大多数人家穷,平时难以吃到鱼肉,所以,除夕夜吃年夜饭是大家最喜欢、最高兴的事,能吃到平日里不易吃到的鸡鸭鱼肉。而且,年夜饭也是团圆饭,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会赶回家,全家人一起合欢过年。如确有无法回家的,餐桌上也要给他放一副碗筷,既表思念,亦表示他在一起吃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有讲究,要讨吉采。如肉圆象征团圆;蛋饺金黄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青菜梗长,叫长庚菜,寓长寿;黄豆芽形似如意,称作如意菜;饭里预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来,叫做掘元宝。鱼不能吃光,饭要有剩饭,意为年年有余。

9、封井

大年夜吃过年夜饭,收拾完毕,要将家中水缸装满水,然而封井,祭祀井神"井泉童子″。古时,年初一到年初五不能用井,现一般年初一停用井。祭祀时,要扎纸马,放供品,点香烛。现一般用稻草扎成"三灯火",中间红纸包扎,架在井栏圈上,也示封井。封井、祭神,寓有感谢井神,希望他过年时也休息几天的意思。

10、给压岁钱

大年夜,家长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压岁原意是压祟,禳灾驱邪,后来转为庆贺祝祷之意。古时用铜钱,用红绳串起来,编成龙形,放在床脚。还有送给孩子桔子等压岁果子,以示吉利。

11、照田财。

照田财,也称"烧田蚕","烧田角″。在除夕夜,也有在除夕前或正月二十等时,将稻草、秃帚、杂竹等缚扎在竹竿上,点燃后或插在田间,或在田间巡走,有的同时放爆竹、敲锣鼓,以此希望烧掉晦气,祈祷来年丰收,也增添热烈气氛。同时,照田财客观上也烧死了田间柴草上的一些虫卵,有利于减少虫灾。

12、守岁

古时,吃完年夜饭,收拾完家事,一家人不睡觉,围坐在一起,喝茶酒,吃糖果,拉家常,以送走旧年,迎来新年,这称守岁。小孩撑不住要睡,大人就讲老鼠娶亲的故事哄他,讲着讲着,小孩在梦乡中也许真的见到了老鼠娶亲。现在,人们一般都围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大家共呼"新年到了″,"新年快乐"。

13、贴桃符、春联、门神

春节来前,家家要在门上贴桃符、春联、门神等,家中挂年画,一是为驱鬼避邪,二是增加喜庆氛围。

古人认为桃树有驱鬼避邪功能,故用桃木削刻为人,涂彩挂门上压邪驱鬼,后改为桃木板,再简化成纸质桃符。

门神,早期是神荼、郁垒二神,传说两人把住东海度朔山上的鬼门。后由秦琼、尉迟敬德代替,因两人在唐太宗生病时看守宫门,使恶鬼不敢侵扰。还有孙武、赵云、岳飞、魏征等也被当作门神。

春联据说起自后蜀君主孟昶,一次过年时,他在桃符上写上了两句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符语。后人们就学着用诗句作春联。明朱元璋也喜欢贴春联,曾下令南京城内家家要贴春联。

14、开门放爆仗

年初一,新年开门第一事,开门放爆仗。为什么要放开门爆仗?据说与年有关。年,传说是一种凶恶的野兽,每年岁末年初会出来伤害人畜。人们为此既担心,又防备。后来有人发现年走到一户人家后逃走了,因为那户人家穿着红衣,正在用竹子取暖,火烧竹子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声响。于是人们知道年怕红色、怕火光、怕声响,所以人们要在过年时放爆仗,贴红色春联,挂红灯笼,燃红烛。

放爆仗,除驱鬼兽外,还寓有高升之意,所以人们放爆仗喜欢连放三个,含有连升三级的吉意。为抢先,好多人家候新年时辰一到,立即放开门爆仗、烟火。

15、拜年,吃年酒

新年初一,众人相见,一定要拱手相贺,说些祝福话。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则带领晚辈给亲友邻里去问好,这称拜年,将美好的祝愿送给亲朋好友。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会相互邀请吃年酒,一起吃喝谈笑,增进双方感情,增加过年气氛。

16、元日禁忌

大年初一,民间有一些禁忌,如忌扫地、忌汲水,忌用针剪,忌倒垃圾,忌倒马桶,忌催人起床,忌讨火种等,甚至早上忌吃粥。说是年初一向人家讨火种、汲水,是求人。万事不求人,说明家中富足。火象征兴旺,一般人家不愿被人取走火种。神话中说"如愿"会躲入垃圾中,扫地、倒垃圾会倒掉"如愿"。年初一吃粥,是贫困表现,要想富足,不能吃粥,应该吃园子、年糕,团圆、高兴。

17、接路头

吴地俗话:路头菩萨,得罪不起。路头菩萨即五路财神,农历正月初五是他们的生日。"接路头",就是将他们接到家中,好好孝敬一番,希望他们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为了接到路头财神,有的早起,有的前夜就举办仪式,称之为"抢路头"。有人说五路财神是东南西北中五路,因此,古代商家特别重视,要祭供、叩拜、焚纸马、放鞭炮等。

如今,正月初五早晨,许多人会抢先放鞭炮,烧头香,祈祷财神照应,新年发财。

18、抬猛将

猛将据说姓刘,是个苦孩子,母亲早死,后娘刻薄,无家可归,被外公舅舅收留。有一年,他见大片蝗虫在吃庄稼,就脱下衣服,扎上竹竿,奋力驱赶蝗虫去水里,最后筋疲力尽,被浪花卷走淹死了。人们纪念他做好事,给他塑像,放在庙里供奉,称他为猛将老爷。春节期间,苏州东山、木渎等吴地人们会抬着猛将出巡,去诸土庙出会,一路十分热闹。过去,祭祀猛将的庙堂曾遍布太湖流域,苏州城内宋仙洲巷也有一个猛将堂,传说正月十三日是猛将的生日,许多人会去庙堂祭祀猛将。其他地方也有说猛将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或刘琦之弟刘锐。猛将不仅是驱蝗神,也是保护神,吴地渔民也祭祀他。

抬猛将

猛将出巡沿路祭祀

19、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夜,古人将它叫作元夜、元宵、元夕。正月里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红灯。这一晚,人们燃放爆竹焰火,敲锣打鼓,射灯谜,吃汤圆,看灯会,舞龙灯,表演歌舞、高跷、龙灯、旱船等文艺节目,十分热闹,所以称闹元霄。正月十五闹元宵挂灯笼的来历,有多种传说,神话的说法是为了避玉皇大帝的天灾;民间的说法是纪念宫女元宵与父母团圆;政治的说法是纪念汉文帝平乱后登基;宗教的说法是道教为纪念上元天官生日、佛教为燃灯表佛。

吴地人过年的习俗很多,还有新年穿新衣;年前索账,年初一不讨帐;年初烧头香,喝橄榄泡的"元宝茶";初三祭堂神;初三老鼠嫁女日早早关门睡觉;元宵夜"走三桥″、"迎紫姑″,等等。

元宵过后,热热闹闹的过年就基本结束了,人们又要为新一年的生计而开始忙碌。

0 阅读:0

弓长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