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天地:3、一首词为什么会震动当时的文坛政坛?

弓长历史 2024-03-15 13:18:54

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策划渡河东征时,眼见黄土高原千里冰冻,万里雪飘,挥笔疾书,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么一首绝妙好词,因为没有发表,九年多时间里,居然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它才真正面世,并爆发出了它的巨大力量,显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期间,他多次会见著名爱国人士。9月份,毛泽东应柳亚子要求,互赠诗作,将《沁园春•雪》抄赠柳亚子。不久,柳亚子因要征求毛泽东意见,先将和词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吴祖光知道后,先将毛泽东此词在《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谭》上首次发表,再在《大公报》上发表。结果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各种报刊纷纷发表和词与评论,不仅赢得了许多文人雅士、民主人士、青年学生的好评,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更震动了当时十分敏感的政坛。

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曾评述说:"毛泽东写的这首诗震惊了重庆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

一时间,一桩笔墨韵事,陡然间转化成了政治斗争。重庆的一些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批判文章,有的甚至刊登谩骂式的和词。谩骂归谩骂,敏感的国民党宣传部门十分清楚,一首《沁园春•雪》,使毛泽东及其主张在政治的天平上,增加了文化人格的许多分量。他们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指使下,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私下组织一些文人,试图写出一首超过《沁园春•雪》的和词,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发表,想借此把毛泽东的磅礴气势压下去。可策划了许久,最终也拿不出一首像样的词,只得悻然罢手。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报刊发表时,毛泽东本人已回延安。后来,王若飞寄来了一些重庆报刊,上面刊登了许多曲解生事的和词。毛泽东看到后,只说了一句:"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0 阅读:1

弓长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