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麻阳县有个屠夫,因杀人分尸被判死刑。他的子女遭受唾弃,难找正经工作。谁料4年后,被害者竟“死而复生”。 【消息源自:《湖南麻阳碎尸案:死刑犯被处决18年后被宣告无罪》2023-08-27 法制日报】 1987年的湖南麻阳县,晨雾还未散尽,河面上却漂浮着一个装有人体残肢的蛇皮袋,这突如其来的发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调查。 在经过一系列的侦查后,警方将目标锁定在了广场旅社的服务员石小荣身上。他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石小荣的体貌特征与受害者相符,衣物也一致。然而,这仅仅是基于表面证据的推断,警方并没有进行更为科学准确的DNA比对等技术确认。这种草率的认定,似乎为后续的冤案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警方因为滕兴善是屠夫,且在案发地附近出现过,便对他产生了怀疑。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警方对滕兴善进行了长时间的审讯。滕兴善在巨大的精神和肉体压力下被迫承认了自己并未犯下的罪行。 尽管滕兴善的口供与现场证据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但警方为了尽快结案,选择了忽视这些疑点。1989年1月28日,滕兴善被执行了死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绝望地呐喊着“我是冤枉的!”这声音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他内心的无尽悲愤。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1993年,石小荣竟然活着回来了。原来,她被拐卖到了山东,经过一番周折逃脱后回到了家乡。但她选择了沉默,没有报案。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滕兴善的家人看到了希望,却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和困惑。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转眼间到了2004年。这一年,滕兴善的女儿因为父亲的“杀人犯”身份被辞退,这一事件成为了滕家人决心翻案的导火索。他们开始四处奔走,向有关部门申诉,希望能够还滕兴善一个清白。 经过漫长的努力,2006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了这起案件。在经过严谨的审查后,法院宣告滕兴善无罪。这一判决虽然来得有些迟,但总算是给了滕家一个公正的交代。然而,此时的滕兴善已经无法看到这迟来的正义了。他已经被执行死刑18年,只留下了冰冷的墓碑和家人无尽的悲痛。 滕兴善的妻子李芳,在这18年间,为了给丈夫申冤,四处奔走呼号,她的足迹遍布了湖南、湖北、北京等地。她执着地追求着真相和正义,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她的生活几乎完全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沧桑和疲惫。 滕兴善的子女们,也因为父亲的“杀人犯”身份,在生活中屡屡碰壁。他们面临着就业、教育、婚姻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一直坚信父亲是无辜的,一直努力为父亲洗清冤屈。 滕兴善的冤案,是当时中国司法制度缺陷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司法制度还不够完善,刑讯逼供、证据不足、草率结案等问题屡见不鲜。这起冤案的发生,也反映出社会对受害者的误解和对真相的漠视。 在那个年代,社会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有时候也会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而被误导,从而对冤案的平反产生一定的阻碍。所幸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 在滕兴善冤案的平反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滕兴善的家人,他们始终坚信父亲是无辜的,他们为了洗清父亲冤屈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让人感动。还有那些为滕兴善奔走呼号的人们,他们的正义感和善良,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希望。 如今,滕兴善的冤案已经得到了平反,但迟到的正义无法弥补失去的生命和家庭遭受的苦难。滕兴善的妻子李芳在18年的奔波后,只等来了冰冷的墓碑,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遗憾。滕兴善的子女们,他们的生活中虽然还有着种种困难,但他们也终于可以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做人。 这起冤案的教训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完善司法制度,保障司法公正。在司法实践中,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案,坚决杜绝刑讯逼供、证据不足、草率结案等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让大家明白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从中汲取经验,努力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冤案再次发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
1989年,麻阳县有个屠夫,因杀人分尸被判死刑。他的子女遭受唾弃,难找正经工作。
自由的吹海风
2024-12-27 07:28:17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