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做好早期预防,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汉汉的笔记 2024-09-30 16:20:4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新发病例。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乳腺组织中的细胞异常增生,失去控制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它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但也偶有男性患者。乳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尤其在45-50岁之间达到高峰。尽管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仍是常见的警示信号。晚期乳腺癌可能因癌细胞远处转移,导致全身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生命。

乳腺癌的十大典型症状

1. 乳房肿块:最常见,多为无痛性,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

2. 乳头改变:乳头溢液多为良性,但50岁以上单侧乳头溢液需警惕。

3. 乳头凹陷:乳头回缩或朝向改变。

4. 乳头湿疹样改变:瘙痒、脱屑、糜烂、溃疡等,可能为佩吉特病。

5. 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形成“酒窝征”或“橘皮征”。

6. 皮肤广泛受侵:形成坚硬小结节或小条索,甚至融合成片,限制呼吸。

7. 炎性乳腺癌:乳房明显增大,皮肤充血红肿,局部皮温增高。

8. 淋巴结肿大: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晚期可向对侧转移。

9. 晚期癌性溃疡:皮肤破溃形成癌性溃疡。

10. 全身症状: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乳腺癌的认识误区

1. 生娃越多越不得乳腺癌? 并非绝对。研究显示,初次生育年龄小于20岁的女性,患晚发型乳腺癌的风险可降低,但初产年龄大于35岁则风险增加。生3胎以上对晚发型乳腺癌有保护效应,但对早发型却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2. 穿戴文胸增加乳腺癌风险? 合适的文胸对乳房起保护作用,但长时间穿戴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乳腺健康,但并不会增加患病风险。

3. 人工流产增加乳腺癌风险? 研究认为高雌激素是乳腺癌风险因素,而怀孕前三个月终止妊娠会明显增加乳腺癌风险。

4. 胸部按摩降低乳腺癌风险? 过度按摩可能损伤乳腺组织,宣称按摩降低风险言过其实。

5. 口服避孕药增加乳腺癌风险? 含雌激素、孕激素的复方避孕药会增加患病风险,且风险随服用时间延长而增加。

6. 假体丰胸增加乳腺肿瘤风险? 硅凝胶假体已通过安全性试验,无需过分担心。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1. 未生育或晚育:生产第一胎时年龄大于35岁的女性风险增加。

2. 初潮早、停经晚:初潮年龄小于12岁,停经年龄晚于50岁的女性风险增加。

3. 乳腺癌病史:曾有过乳腺癌病史或做过乳腺切除手术的女性。

4. 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管内乳头状瘤病。

5. 家族病史:一级或二级家属患有乳腺癌,尤其是年轻时患病。

6. 胸部放射治疗:年轻时因淋巴瘤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

乳腺癌的病因

乳腺癌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1. 遗传因素:约5%至10%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已知的两个高风险基因。

2. 年龄:乳腺癌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多数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上的女性。

3. 激素水平:长期暴露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例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较大等。

4. 生活方式:肥胖、缺乏运动、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5. 环境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和放射线也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乳腺癌的预防与筛查

1. 合理用药:避免随意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尼尔雌醇片、结合雌激素片等,以免刺激乳腺组织。

2. 正确穿戴内衣:选择大小适宜、宽松舒适的内衣,避免压迫乳腺组织。

3. 定期检查乳腺:35岁及以上的女性,建议定期做乳腺钼靶或超声检查,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可提前至35岁甚至25岁。

4. 饮食调整:保持合理膳食,避免过油、过甜食物,保持正常体重,戒除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

5. 合理生育和哺乳:生育和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乳腺癌发病率。

6. 预防性治疗: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考虑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服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阿那曲唑片等药物,或慎重选择预防性乳腺切除术。

乳腺癌的筛查方法

1. 乳房自检: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检,用手指掌面扪诊,避免用“抓”的手法。

2. 临床检查:每年进行一次临床体检,由专业医生进行触诊。

3. 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钼靶摄片、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检查,根据年龄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早期乳腺癌可通过手术(如保乳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晚期乳腺癌则可能需要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身心双重压力。因此,康复期的心理支持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

0 阅读:11

汉汉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