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1日晚,陈毅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观礼活动,并与周总理等人一起共进了晚餐。 197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毛主席正在会见外宾。当陈毅出现在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走上前紧紧握住陈毅的手,并关切地询问他的健康状况。尽管陈毅表面上看起来神采奕奕,实际上,医院的检查显示,癌症可能已转移至肺部,病情已进一步恶化。 1970年7月,陈毅身体逐渐出现不适,腹部隐痛,并伴随腹泻症状。起初,他并未太过在意,简单服用了由铁路大厂医生开出的止痛药。然而,症状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张茜看到丈夫逐渐消瘦,病情加重,心中充满焦虑与担忧。她原本打算尽快向中央军委报告,争取回北京治疗,但由于一些原因,这一计划被一再推迟。 进入10月,陈毅的病情未见好转。10月20日,他从石家庄返回北京。张茜看到丈夫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腹痛愈加剧烈,心情愈发焦虑。 于是,她决定写信给周恩来,寻求解决方案,请求解放军总医院尽快为陈毅治疗。周恩来收到信后,深知老友的病情不容忽视,立刻批复同意,表示一定要给陈毅治病。 第二天,陈毅就告知秘书杜易,自己腹部疼痛难忍,血压也偏高,身体一直不适。经周总理批准,他将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医院方面迅速安排了住院事宜,并对陈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详细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陈毅的病情似乎得到了些许缓解,医院允许他出院。 1971年1月16日,陈毅再次前往医院检查。检查发现他右侧腹部有明显硬块,按压时痛感明显。经过进一步诊断,医生确认陈毅患有急性盲肠炎,这种病情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医院领导立即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进行手术,并决定向中央请示。 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及时做出回应,指示医院考虑到陈毅的年纪,最好避免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然而,经过再次研究,医生们发现,保守治疗无法奏效,必须要手术,否则病情难以控制。 医院再次向周恩来请示,经过深思熟虑,周恩来最终决定批准手术,并指派自己的保健医生卞志强在手术期间陪同,以确保万无一失。手术定于晚上6点15分开始。 最初,医生们认为陈毅的腹部手术只是一次简单的阑尾切除,但当他们切开腹部时,发现问题远比预想的严重。阑尾没有任何异常,而腹部的痛楚源自一个意外的发现:结肠癌。这个恶性肿瘤已经扩散并侵入了邻近的肝脏和淋巴结。 为了切除肿瘤,医生不得不临时调整手术方案,切口从原本的小小切口延长为丁字形,以便彻底清除已转移的癌细胞。 手术的准备显然不足。医院原本仅准备了阑尾切除的工具和设备,当结肠癌被确诊时,医院迅速调动了更多的医疗资源,包括外科专家、血浆以及其他急需的药品。然而,由于手术计划的临时更改,这场原定仅需半小时的小手术,最终拖延了超过五个小时。 得知手术情况的周恩来总理非常震惊,他立即指示卞志强前往医院,亲自跟进事态发展。总理严肃询问医院方面,为什么会在会诊中误诊,并要求医院集中力量进行紧急抢救。周恩来电话下达后,虽然面色沉重,但他深知必须尽全力保障陈毅的治疗。 陈毅在手术后的恢复并不顺利。他不仅出现了发热和局部感染的症状,还患上了心肌梗塞,医生们对他的病情表示担忧。尽管如此,陈毅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焦虑,他坚韧的性格使得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甚至拒绝使用止痛药物,力求尽早恢复活动。 为了更好地治疗陈毅,医院方面曾主动承认医疗检查上存在疏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医院决定向陈毅明示病情,告诉他癌症的进一步治疗方案。 对此,陈毅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和乐观,他不仅对医生的判断深表信任,还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治疗方法,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情况为医学研究提供经验。 在手术后的两个月,周恩来依旧十分关注陈毅的健康问题。为了寻求更专业的治疗,他决定将陈毅转移至更为先进的医疗机构,吴桓兴院长的医院成为了陈毅的新治疗地点。 吴桓兴院长是归国华侨,在医疗界颇具声誉,他亲自为陈毅制订了治疗计划,力求找到最佳方案。但遗憾的是,效果仍不如预期。 参考资料:王蔚,吴克斌著. 《陈毅》 1999
1971年5月1日晚,陈毅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观礼活动,并与周总理等人一起共进
爱吃凉历史
2025-03-18 18:45:19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