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王健林创立5家万达,需玻璃上百吨,购员为4万回扣,只购福耀玻璃,曹德旺知晓后,让总经理黄中胜离职,后来某玻璃厂许黄中胜30万年薪,他竟拒绝了。 1999年的中国,经济就像坐上了火箭,尤其是房地产,那真是遍地黄金。王健林,这个大连走出来的硬汉,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小打小闹的开发商了。他1988年创业时,办公室破得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可靠着一股狠劲儿和对市场的嗅觉,他把万达集团一步步推上了全国舞台。到1999年,他野心更大了,一口气要建五座万达广场。这可不是小工程,光玻璃就得用上百吨,建材市场一下就炸开了锅。 这么大的项目,玻璃采购自然是重头戏。福耀玻璃,当时中国玻璃行业的扛把子,成了万达的重点合作对象。福耀是曹德旺一手创立的,1987年他在福建接手一家快倒闭的小厂,硬是靠质量和信誉干成了全球汽车玻璃的顶尖供应商。曹德旺这人,出身苦得不行,小时候卖过烟草、修过车,后来才摸到玻璃这行。他干事业就一个原则:不坑人、不糊弄,靠真本事吃饭。到1999年,福耀已经是行业老大,订单接到手软。 负责对接万达的,是福耀的销售部经理黄中胜。这家伙能力没得说,曹德旺挺信任他,过去没少给公司拉来大单。可这次万达的订单,却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万达有个采购员找到黄中胜,私下说:“你要是能让福耀独家供货,我个人给你4万块好处费。”那年头,4万块不是小数目,黄中胜一合计,咬咬牙就点了头。交易是成了,可这事儿干得不地道,埋下了祸根。 没过多久,这桩黑幕就捂不住了。有人匿名给曹德旺写了封信,把回扣的事抖得一清二楚。曹德旺一看,气得差点把桌子掀了。他这人最恨的就是这种搞歪门邪道的,觉得福耀能走到今天,靠的是硬实力,不是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他立马开会,把黄中胜叫来,当场宣布:你这销售经理不干了,去仓库上班吧。黄中胜当时就懵了,周围人也觉得曹德旺这手太狠,可他态度很硬,说企业要是没了底线,早晚得完蛋。 黄中胜从高管跌到仓库管理员,这消息在圈里传得沸沸扬扬。福耀的对手一看机会来了,有家玻璃厂马上联系他,说:“来我们这儿吧,年薪30万,啥也不用愁。”1999年的30万,那可是天文数字,谁听了不心动?可黄中胜愣是回了句:“不去。”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心想这人是不是脑子坏了,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守着仓库那点活儿。 其实,黄中胜这么选,背后有原因。几年前,他儿子刚出生就查出脑瘫,家里为了治病差点散了架。房子卖了,亲戚朋友借了个遍,还是填不上窟窿。那时候,曹德旺知道了,直接让公司出钱帮忙,还安排他们一家住进宿舍。曹德旺的老婆也没少跑去探望,送点吃的聊聊天。这恩情,黄中胜记在心里,觉得曹德旺不只是老板,更像个救命的人。所以被调到仓库后,他没闹也没跑,老老实实干活,像是要把这份情还回去。 曹德旺后来也听说了这事,心里挺意外。几年后,他觉得黄中胜这人还能用,又把他调回了管理岗。黄中胜回来后跟打了鸡血似的,干得比以前还卖力,给公司拉了不少新客户。福耀这边,曹德旺趁着这事儿,把公司规矩整得更严,反腐制度弄得明明白白,绝不让这种事再发生。 万达那边也没闲着,采购员的事暴露后,王健林赶紧派人盯着流程,跟福耀的合作照旧。听说曹德旺这么处理,他还挺佩服,觉得这老头有原则。两家关系没崩,反而更牢靠了。这场风波过去,福耀的口碑更硬,曹德旺也多了一堆人夸,说他是真干实业的料。 再说黄中胜那4万回扣的事儿,说白了就是个教训。那采购员呢,后来也没啥好下场,公司查出来后直接开了,圈里人都知道他这人靠不住。至于黄中胜,他没因为这事儿把自己搭进去,反而用行动证明了啥叫知恩图报。1999年的中国商界,像这样的故事不多,可每次听起来都让人觉得有点意思。 这场玻璃采购的风波,核心就是商业道德和个人选择的拉锯战。曹德旺守住了底线,黄中胜选了情义,王健林这边也稳住了大局。说到底,生意场上钱是好,可有些东西比钱重多了。
蒙古计划通过天津港向美国出口稀土,提出低价租用50年的要求,还催促中国加快建设港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