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白话译文) 右侧的樊敏碑,碑顶有两只蟠绕的神兽,碑首呈圭形,类似今天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3-25 10:01:22

(以下为白话译文) 右侧的樊敏碑,碑顶有两只蟠绕的神兽,碑首呈圭形,类似今天所说的赑屃(驮碑的龟形神兽)。其中一只神兽生有鳞片,如同龙的形态。碑额分为两行偏列,右侧铭文位于碑穿下方,共计十八行,每行三十九字。空出一行后,刻有"乱曰"两列文字,再空一行,低十三字的位置刻有立碑年月及书写镌刻者姓名。碑文记载"石工刘盛、息懆书者",即刘盛负责刻石,其子刘懆完成书写工序。陈球碑阴文中出现"其二,故吏之子,亦曰息汉刻",可见汉代碑刻中"息"指子女的用法。目前已知仅有樊敏碑、武斑碑与羊窦道碑这三块汉碑记载了书丹者姓名。 宣和殿收藏的碑录将杨厥碑标注为鼌汉强书写,考证该碑原文实为:"五官掾南郑赵邵属褒中鼌汉强书佐西成王戒主",说明是赵邵、鼌汉强、王戒三人共同主事,其中书佐是王戒的官职,并非鼌汉强书写碑文。欧阳叔弼曾将袁逄华庙碑误认为郭香察书写,考其碑文记载:"敕都水掾杜迁市石,遣书佐郭香察书",实为杜迁负责采买石材,郭香察监督书写,并非郭氏亲笔。 张稚圭依据图经记载,称孔庙卒史碑为钟繇所书。但该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而钟繇卒于曹魏太和四年(230年),两者相隔七十余年,显然不可能。天下碑录又误将周公礼殿记归为钟会书写,此碑立于初平五年(194年),据《魏书》记载,钟会在正始年间(240-249年)才任尚书郎,弱冠登朝时已在初平之后四十年,故不可能为其书丹。北史江式记载魏邯郸淳在汉碑西侧书写三字石经,此碑立于正始三年(242年),而汉书载元嘉元年(151年)度尚命邯郸淳作曹娥碑时其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相隔九十余年,故三字石经不可能为邯郸淳所书。 其他杂书如《王建诗》《周越法书苑》《李嗣真书品》《汝帖》《临汝帖》《碑录》等,将刘熊碑、老子碑、范式碑、州辅碑、夏承碑、鲁峻谯敏碑等皆归为蔡邕所书,或因字体不符,或因时代悬隔,均属无据之论。至于魏受禅劝进碑,或传为钟繇或梁鹄所书,凡非本碑明确记载者,皆不足采信。 (碑刻形制考) 广汉属国造桥碑:碑上有两人相向而坐,似为主宾,应为辛、李二君。中间置一器物,两侧各立侍者一人。上方题字已磨灭,仅存"府卿明府"四字。画像下方横刻二君官氏二十六字,其下铭文十七行,每行三十七字。"明君""明府"均顶格书写,"我君高迁"句中"君"字亦顶格。碑末有题名五行。 费凤碑:篆额三行位于碑穿右侧,左侧有螭形图案垂首。碑文九行,每行三十五字,中分为两部分,右半为铭文,左半低三字记载施业、戚忠事迹,另有七行每行四十四字,题名五行每行二人。碑阴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七字。 陈球碑:篆额二行,圭首宽大,有一晕圈。碑穿下方铭文十九行,后有裂痕,现存每行二十四字。碑阴形制相同,前两行记载二人事迹,余存二十行每行二人。另有一碑形制相似,篆额二行,铭文二十行每行三十七字,下部断裂。 山阳麟凤瑞像碑:右刻凤鸟左刻麒麟,下各附赞文。碑阴刻铭辞皆为小篆,两旁有隶书。篆书题"永建元年季秋七月飨时",记载山阳太守孙君因旧碑不合礼制,命掾夔重刻瑞像。铭辞曰:"汉盛德中兴,即政二年辛酉之蔀,首历六十□青龙起蝉嫣。"按永建二年为丁卯年(128年),"蝉嫣"为岁阴别称。米芾《画史》评此图"非篆非科璞已雕",题诗云:"汉德已衰还应孽,鲁邦既弱不为妖。"实则汉代有麟凤瑞像碑不止此一通。 刘宽神道碑:两块神道碑各刻隶书两行,上有相向螭纹,下有兽面图案,两侧略有残损。 王稚子二阙:右阙刻二人骑马西行,左阙刻二人乘车东行,挽车者为骆驼。王君生平官秩分列于两阙之上。 (翻译说明) 1. 保留"赑屃""圭首"等专业术语,采用"驮碑的龟形神兽"等补充说明 2. 对"书佐""五官掾"等汉代官职名称进行身份定位 3. 通过时间线梳理澄清了钟繇、钟会与相关碑刻的时代错位 4. 对"察书""市石"等工艺环节进行了流程说明 5. 补充了"弱冠登朝"等典故的背景阐释 6. 采用"考证该碑原文实为"等表述,体现学术辨伪逻辑 7. 对"蝉嫣"等岁阴术语进行历法考证 8. 保留米芾题诗并补充历史语境 9. 对"元嘉""正始"等年号补充公元纪年 10. 对"府卿明府"等称谓格式进行礼制说明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