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一个跌下神坛的国家,还有希望吗?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6-24 02:48:37

或许你不知道的是,昔日菲律宾曾被视为亚洲之明珠,仅次于日本,经济蒸蒸日上。

然而,经年累月,昔日辉煌早已不复,如今菲律宾不过是亚洲的普通一员。

自80年代末以来,昔日的富裕已成往事,经济发展步伐大不如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其他“亚洲四小”之零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看菲律宾一步步走向没落,亦如眼看那楼台倾覆,豪门之宴逝去。

今日之菲律宾,能否再起?一个跌下神坛的国家,还有希望吗?

风光不再,国家困境

历来说,命运如斯变幻莫测,人的兴衰,国的盛衰,总是在预料之外,难以捉摸。

倘若问到历史是否总是向前看,国家是否总能汲取过往经验的教训,答案往往是“未必”。

如今一提起菲律宾,就不得不说其经济情况的凄凉。

业界人士与街头小贩,对经济的惨淡可谓有切肤之痛,而官方的声音,则多半先于情绪,尽量作出平稳之态。

但现在即使是菲律宾政府,似乎也摆烂了,甚至宣布调低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预计2024年菲经济的增长将仅为6-7%,较之前的6.5-7.5%预期有所下降。2025年的目标也从6.5-8%降至6.5-7.5%。

在食品价格上涨以及工资、交通与公用事业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下,消费者的支出热情恐怕大减,这对经济增长的助力实在微乎其微。

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2023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菲律宾在64个经济体中仅列第五十二,而在参与评估的14个亚太经济体中,已是连续六年屈居倒数第二。

此外,菲律宾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骨,工业为肉,农业为皮,服务业在GDP中占比长期维持在60%左右。

然而,服务业虽高,非菲律宾经济之福音,反成拖累。

欧美等发达国家或许能以服务业为游戏,但菲律宾,则难以承受其重。

至于通胀率,2023年菲律宾已达六分之标,与土耳其、阿根廷、埃及等国相比,尚且算低。

主食大米的价格在一年内激增了19.6%,攀至十五年新高。

而对比埃及那有惠民的大饼补贴,菲律宾却未能施以类似之福利。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2023年水果和坚果类,以及柑橘属水果或甜瓜的果皮是其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额达到了19.6亿美元,微涨2%;而谷物则是其主要进口商品,进口额高达38亿美元,却下降了4.9%。

按照今年的形势,恐怕出口下跌、进口增加的局面已成定局。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菲律宾曾被视为继日本之后最有望腾飞的国家。

在那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未来无量的经济版图,风光正好。

五十年代的光景可谓是其全盛时期,当时菲律宾的人均GDP高达293美元,仅次于日本的454美元,傲视台湾、南朝鲜、泰国与印尼之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菲律宾似乎慢慢脱离了亚洲快车道,走向了一条更为曲折的道路。

八九十年代,菲律宾逐步落后于亚洲的快速发展步伐。

1960年,菲律宾的人均GDP达到了612美元,这在当时仍显得颇为可观,高出了印尼的196美元和泰国的329美元,但已然落后于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国的发展速度。

1984年,泰国人均GDP以933美元的姿态轻轻超越了菲律宾的908美元。

到了1990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悄然升至2.5万美元的惊人高度。

此时的台湾与南朝鲜,作为亚洲四小龙之列,也各自展示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飞跃,台湾人均GDP达到7300美元,约是菲律宾的八倍之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距并未如泡沫般消散,反而愈拉愈大。

昔日的亚洲之星,如今似乎黯然失色,光芒不再。

殖民遗患,困境未解

究竟是何原因,六十年的时光流逝,使得曾经亚洲璀璨的明珠,菲律宾,由盛转衰,沦为了穷困潦倒的典型?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565年那西班牙殖民者的帆影初至。

菲律宾这一名字,起源于那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律普二世。

西班牙人满怀憧憬地跨越重洋,原以为在这片热带岛屿中,能如同他们在新大陆所做的那样,发现金山银山,或是种植出商路万里的香料。

然而,他们很快的失望了,菲律宾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种植贵重的香料,黄金也未曾发现。

西班牙人心想:“天下哪有不挣钱的买卖?”

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姑息养奸的政策,派遣总督管理,扶持当地代理人,形成了一种初级的殖民统治。

然而,这种殖民掠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近三百年的西班牙统治,竟未能使得西班牙语在菲律宾广泛普及,这可见其对当地文化与社会的掌控之弱。

转折点出现在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支持了菲律宾的反西势力。同年,菲律宾宣告独立,华裔阿奎纳多被选为首任总统。

好景不长,西班牙与美国签订条约,以两千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出售”给了美国。

阿奎纳多不肯屈服,继续抵抗,直至1901年被捕。

美国作为一个后来者的殖民帝国,试图以全面西化的方式来管理菲律宾,从司法、经济到教育,无所不用其极地引入西方模式,力图培养出一支亲美的当地资产阶级,以此来巩固其殖民统治。

然而,“投资不一定有回报”,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活动最终被证明是“没有回报且代价昂贵”。

到了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自身难保,更别提在菲律宾的殖民地了。

美国官员们心中无疑是怨声载道,恨不得立即将这个负担甩掉。

在1932年,一片雄心壮志中,美国试图为菲律宾描绘独立的蓝图,然而这幅画却遭到了菲律宾人民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美国只得将这计划束之高阁。

到1934年,美国国会地通过了《菲律宾独立法案》,这一次,它们采取了更婉转的策略,允许菲律宾先行自治十年,之后才正式独立,以此试图平和过渡。

1935年3月24日,菲律宾成立了自治邦。

在此期间,美国人不吝啬地在菲律宾投入资本,其中最显著的成就便是英语的广泛普及。

菲律宾因此成为亚洲英语最为流利的国家之一。

二战后,美国为修复战争给菲律宾带来的创伤,从1945年至1949年底,通过捐赠、信贷等多种方式,向菲律宾提供了总计5.68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终于迎来了全面独立的日子。

此后,自由党与国民党便开始了在政坛上的轮流坐庄。

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菲律宾,作为亚洲与美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自然成为了美军在亚洲的重要后方。

紧接着,1961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与越南的冲突再次为菲律宾的经济带来了一时的繁荣。

可是在这近20年的经济繁荣期,菲律宾仅仅满足于成为美国的代工厂,未曾研发出任何核心技术,也未形成任何核心产业。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美国的需求随之消失,菲律宾的经济也迅速显示出其脆弱的一面,开始步入衰退。

更为糟糕的是,经济的红利并未普惠于民,而是被少数大家族所独占。

这些家族不仅控制着政治的要职,如省长、市长等,而且还将这些职位在家族内部世袭,形成了一种几乎前现代的封建割据状态。

家族间的矛盾常常通过武装冲突来解决,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国家统一市场的形成,更遑论经济的全面发展了。

因此,菲律宾的今天,依然停留在一种似是而非的现代化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年的选择与放弃,决定了今天的局面。

政局动荡,经济难兴

从1965年费迪南德·马科斯上台开始,菲律宾似乎便开启了一段不归路的长夜。

马科斯以铁腕手段执政,搞独裁统治,然而这位领导人制定的经济政策大多出自对自身及其亲朋好友的利益考量,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远非为国计民生所需。

结果,不仅未能指引国民经济朝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反倒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重石,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继马科斯之后,科拉松·阿基诺接棒上阵,试图铲除这些积弊。

阿基诺政府有意改革官场,力图扫清腐败之风,然而成效甚微,贿赂与贪污之风愈演愈烈,社会治安更是乱象丛生。

1986至1988年间,菲律宾银行抢劫案件频发,平均每年银行损失高达3960万比索(约合200万美元)。

而抢劫装甲运钞车似乎已成为常态,平均每年因此又损失近6000万比索。

更令人发指的是,如此猖獗的犯罪活动往往在受贿的高级警察庇护之下进行,其中不乏军警之手。

到了1989年,情况未见好转。

蒙塔纽少将,菲律宾警察与保安局司令,不得不承认自1986年以来,涉及贩毒、非法赌博、走私枪支弹药、经营妓院及武装抢劫银行的案件居高不下,而施行者多半是军人与警察。

这一切的背后,映射出一个政治腐败与行政效率低下交织的病态社会。

因此,菲律宾的投资环境自然是灾难性的。

政局动荡与社会不安,相互纠缠,使得国家经济难以有序发展。

直到杜特尔特总统上台,一些问题似乎找到了暂时的缓解。

尽管杜特尔特同样出身于地主门阀,但他在治理上显得较为有心。

国内严重的贫富差距、毒品贸易问题以及经济的崩溃状态,在他的一系列强硬政策下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然而,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依旧存在。

贫困加剧,难逃困厄

多年来,虽说网上有很多人说菲律宾经济形式一片大好,可贫苦二字如影随形,未曾远离。

大马尼拉地区人口已逾两千万,占全国五分之一,这个地方的繁华和贫困,给人一种很强的割裂感。

大马尼拉的北部公墓贫民窟,便是这剧烈对比的缩影。

占地五十四公顷的公墓,不知何时成了贫民聚集的所在。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这里便被贫困笼罩,成为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虽然紧邻繁华街市,却仿佛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孤岛,政府提供的基本水电设施寥寥无几,更别提基本的卫生条件了。

马尼拉北部的这片“梦魇之地”,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这里的孩童从襁褓之中便开始学习乞讨和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的生存技能。

住在这的人大都是带着对大都市美好憧憬的“追梦人”,他们满怀希望来到马尼拉,想要在这片繁荣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大都市的机会并未向他们敞开怀抱,失业的现实迫使他们只能在墓地中筑起棚屋,或睡在坟墓之上。

马尼拉北部的公墓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大约居住着一万人的巨大社区。

据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的报告,这里的居民属于马尼拉最贫困的群体之一,大约有四成三的马尼拉居民挤在这类非正规定居点。

这里的居民大多年轻,多为外来的移民,他们的收入微薄,几乎未受过教育,从事的是一些最底层的职业。

在经济上被剥削,物质上贫乏,精神上更是一片荒芜。

在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在辉煌的都市阴影下,默默承受着生存的重压。

如此的对比,不知是该说是城市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无奈。

菲律宾如其他许多尚未足够发展的国家,城市化与城市之贫穷已成为政策制定者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导致了住房资源的极度短缺。

2023年的上半年,菲律宾统计局带来了一线希望,宣布国内贫困率降22.4%。

这样的数据背后,是不是真的代表着民众生活的实质改善呢?

不得不提的是,那些非自愿饥饿的人群却在逐年增加。

原来,政府对贫困线的设定已“严重低估”了实际的贫困水平。

政府将贫困线定在了每月12030比索,声称这是一个五口之家满足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最低收入。

讽刺的是,菲律宾的平均最低月工资仅为8902比索,这还不及贫困线,少了3128比索。

尽管官方的数据显示贫困率有所下降,普通民众的生活重压依旧未减。

许多人依然挤在贫民窟里,过着风吹日晒的日子。

真实的贫困与困苦,却远未得到缓解。

对于这个一度被誉为“亚洲明珠”的国家,其未来的走向实在是令人关注。

就算未来能够紧紧抱住美国霸权的“大腿”,走向西方,菲律宾的命运也不会被看好。

参考资料:

菲律宾经济——困境和希望

盛晓白

菲律宾想解决民生困境难在哪儿

黄栋星陈子帅

0 阅读:0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