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一众臣子正准备拜见新帝,可是作为宰相的吕端没有行礼,反而是一步一步

裂谷长河 2025-03-31 09:58:33

公元997年,一众臣子正准备拜见新帝,可是作为宰相的吕端没有行礼,反而是一步一步走上殿,掀开帘子直视天子。这一幕,让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都吓出了冷汗......   宋太宗驾崩后,朝中风云变幻,许多人对皇位虎视眈眈,而太后李氏更是动了坏心思,与太监王继恩密谋要拥护赵元佐为新帝。   赵元佐是赵恒的兄长,他们两兄弟都是李贤妃所生。但既然都不是李太后的孩子,为何李太后要拥立赵元佐呢?   此事与赵元佐的经历密切相关,赵元佐从小便十分聪明伶俐,深得宋太宗赵光义的喜爱,常带在身边学习处理政事。在赵光义登基后,赵元佐便成了皇太子。   赵元佐可谓是已经踏上了顺风顺水的路程,可是他却认为,赵光义这个皇位来得不明不白,登基后还与自己的兄弟自相残杀,可谓是为了权利费尽心思。   这让赵元佐十分不能接受,于是他公然与宋太宗赵光义对峙,最后失了太子之位,也失了皇上的宠爱。   在赵光义的日渐冷淡之下,赵元佐渐渐变得情绪失控,后来时常披头散发得过着发疯的日子。而他的弟弟赵恒,逐渐被赵光义重视,并带着学习政事。   李太后没有子嗣,但她想要权利,于是对她来说,一个精通朝堂之事的太子和一个已经疯掉的皇子,谁更好掌握这是一目了然。   因此,李太后想要除掉赵恒,拥立赵元佐,将他作为自己掌握大权的傀儡,以此来控制朝堂,成为宋代的武则天。   可是李太后和王继恩都没有想到,会杀出一个吕端坏掉他们所有的计谋。   吕端为人正直,对待事物谨慎小心,曾被宋太宗赵光义称赞说他大事从不糊涂。甚至还发布命令说凡事都必须经过了吕端过目才可上奏于他。而吕端也从未因为位高权重而得意忘形,反而是更加的小心谨慎,谦虚认真。   宋太宗病危之时,李太后便动起了心思,联合太监王继恩策划除掉赵恒。在宋太宗病逝后,王继恩便于吕端商讨立谁为新帝。   “我们说的都不算,先帝已经打算好立谁为帝了。”吕端对王继恩缓缓到来。“圣旨在哪?”王继恩十分焦急的询问到,他早已打算好先一步拿到圣旨后直接修改新帝名字。   吕端告诉他说圣旨在中书省的画阁之中,王继恩赶紧跑去拿圣旨。“轰隆”一声,画阁的大门就这样关掉,原来是吕端将王继恩关在了里面。   于是外面只剩下了李太后,李太后看王继恩一去不回,便反应过来他可能是出事了。但李太后不甘心,于是便对上吕端,可她终究不是吕端的对手,只能看着赵恒继位。   赵恒即位之日,吕端还是不放心。在众卿皆跪倒拜新帝时,吕端仍站在原地。场面陷入了寂静之中,无人敢言,都怕牵连到自己。   而吕端的忘年交寇准看着这一幕,也没有出声制止吕端。只是因为他知道,吕端做事,是不会有任何让步的,他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底。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宋太宗抓住了李继隆的母亲之后,没有拿定主意要怎么办,寇准认为应该杀了她以绝后患,但吕端却认为不能杀了她,应该将她当做人质。   虽然此时,寇准不明白吕端在做什么,但是他相信吕端有自己的理由,于是站在原地静观其变,并没有阻止吕端。   两人意见不合之时,吕端坚持自己的想法,据理力争,最后保住了李继隆母亲的姓名,只作为人质关在牢狱之中。   一旁的李太后瞧着这一幕,怒喝“大胆!”并质问吕端为何不拜见新帝。而吕端充耳不闻,一步一步走向新帝,不断打量着新帝面前的帘子。   而此时的李太后紧张的一直绞手帕,背后冒出层层冷汗,十分不安地看着吕端。她害怕吕端接下来便会清算自己。   而吕端掀开了新帝面前的帘子,直视新帝,看见面前的少年是赵恒无疑,于是微微一笑,转身退回殿下,领着百官叩拜新帝,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吕端保住了新皇,立下了大功。于是赵恒更加优待吕端,十分重视吕端说的话,甚至之后也没有对王继恩和李太后痛下杀手,而是贬官流放,就这样处理了叛乱之事。   吕端在小事上难得糊涂,不太计较,但是在大事上,却有自己的思量,从不会糊涂行事,也从不放过一点细节。后也被称为是千古名相。  

0 阅读:81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