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个字:“怂”。钱钟书看完不得其解,以为在骂他,可仔细一想,又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回了信,同样只写了一个字。杨绛收到信后,瞬间红了脸,羞涩地笑了。 钱钟书是高傲的大才子,却在遇见杨绛之后,天天找她探讨功课。 也难怪,杨绛在清华大学念书时,因为才貌兼备,被视为“女神”般的存在。
第一次见面时,钱钟书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订婚。” 钱钟书显然对杨绛一见钟倩,而他也给杨绛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此后,钱钟书每天写一封信给杨绛,还把落款写成“奏章”,说是“禀明圣上”。 杨绛很快被才子的殷勤打动,但仍心有顾虑。 于是有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偌大的信纸上只有一个“怂”字。 钱钟书心领神会,也写了一个字回信:“您”。 原来,杨绛的“怂”字是问钱钟书:你的心上有两个人吗?而钱钟书的“您”字,则巧妙地回答:我的心上只有一个你。 一字信过后,两人相恋了。 有一次,杨绛的回信不巧落在了钱钟书父亲手里。 钱父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国文教授,文学功底非同寻常。他看完信后大赞:“此诚聪明人语!” 1935年,钱钟书和杨绛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中完婚。 情侣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新郎是你,新娘是我。 婚后不久,钱锺书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公费留学资格,可那时杨绛还没有毕业。 杨绛不愿意两地分居,更不想钱钟书的生活没人照顾,于是决定自费去英国读书。 在牛津的那段时间,小夫妻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学习上,俩人都极其用功,而且常常互相激励,比赛谁读的书多。 生活上,杨绛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钱钟书。 钱钟书亦感恩妻子的付出,有一天,他从同学那里学会了冲英国茶,便迫不及想冲给杨绛喝。 光有茶还不够,钱钟书还煮鸡蛋,烤面包……杨绛还在睡梦中,他就已经整了一顿有模有样的早饭。 待杨绛醒来,钱钟书便在床头支起一张小桌子,请她享用早餐。 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看到爱妻的笑容,钱钟书感到十分满足。从此以后,家里的早餐都由钱钟书负责,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后来杨绛怀孕了,钱钟书对她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结果,杨绛真的生下一个女儿,取名钱瑗。从此,两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幸福只增不减。 钱钟书是个“大小孩”,夜里经常趁女儿不备,往她被子里塞各种东西,然后躲在角落里等着看她惊慌失措的模样。 每次出去下馆子,钱钟书和女儿都要模仿邻桌,语言、神情、动作全部模仿到位,逗得杨绛笑不拢嘴。 1938年,钱钟书和杨绛回国。当时日寇侵华,各地战乱不断,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 钱钟书是个书呆子,熬活赚钱的事情做不来。杨绛于是自己出去找工作。 那时,杨绛忙着赚钱养家的同时,还不忘学习创作。 1942年,杨绛完成了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搬上舞台后反响很大,让她得到了一笔丰厚的报酬,家庭经济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动荡岁月里,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他们一家三口仍生活在一起,也算难得的幸福了。 然而到了1994年,钱锺书因病住院,身体日渐虚弱。三年后,女儿钱瑗身患肺癌,住进另一家医院。 80多岁的杨绛,每天在两家医院之间奔波。 遗憾的是,钱钟书和钱瑗都相继离世,剩下杨绛一人孤独地活着。 她说:“老人的眼泪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晚年时光,杨绛常常回忆从前一家三口的美好时光,一边回忆一边记录,在93岁时写成温馨感人的散文集《我们仨》。 93岁,她完成了多达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内容涵盖散文、小说、戏剧等。 103岁,她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之后》,展示了端庄含蓄、节制守礼的古典式爱情。 如此高龄仍笔耕不辍,杨绛先生的学识和毅力实在令人敬佩。 2016年,104岁的杨绛先生,在医院走完了她的一生。 在钱钟书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而在世人眼中,杨绛是最杰出的作家、学者,更是伟大女性的典范。 无论经历世事动荡还是命运坎坷,她都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不与世争,亦不与人争。 同时,在她那些温暖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又能看到一个内心有力量、淡泊而坚韧的伟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