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14岁那年曾沦为青楼女子。当时一位革命党人夏至之时看上她,愿意出3万元为她赎身。董竹君欣喜不已,决定抓住这跟根救命稻草,然而却不要夏至之时出一分钱赎身。 董竹君,从身份卑微的青楼女子,到名震上海滩的女企业家,中间有着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贫民窟,父亲是拉黄包车的苦夫,母亲是做粗活的姨娘,一家人只能住在臭气熏天的污水边。 董竹君原本有几个弟弟妹妹,却都因为穷苦而夭折了,4个月大的弟弟更是在董竹君的怀中慢慢没了体温。
生活越是穷困,父母越明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到处借贷供董竹君上学。 然而,董竹君12岁那年,父亲因为过度疲劳病倒了,家里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 无奈之下,父母决定将董竹君送进青楼当“清倌人”,即卖艺不卖身。 董竹君知道,这是唯一能让家人活下去的办法了,于是辍学去了青楼。 因为长相出众,加上读了6念书气质不凡,董竹君很快成了当地的红人,不少达官显贵慕名而来。 一名叫夏之时的革命党人,想娶董竹君,已经暗地里打听好了,为她赎身要3万元。 那一年董竹君虽然只有14岁,但已经懂得世态炎凉,明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靠男人赎身”这件事上并不可靠。 董竹君思量再三,向夏之时提出3个条件: 第一,不要夏之时出一分钱赎身,她不想像一件商品一样被买来买去,更不想日后夏之时有借口说她是“花钱买来的”; 第二,婚后带她到日本读书,她需要学识来武装自己; 第三,她不做妾。 前2个条件夏之时都一口答应了,唯独第3个条件让他为难,因为他已经娶妻了。 没想到,事情比夏之时预想的要顺利得多。仅仅一个月后,他的妻子便病逝了,而董竹君也顺利从青楼逃了出来。 于是,俩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而后去了日本。
1915年,15岁的董竹君如愿进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只用3年多便读完了全部课程。 1918年,在夏之时的要求下,董竹君回到了老家四川合江。她先后生育了4个女儿和1个儿子,可这并没有给她的婚姻带来多少幸福。 夏之时对董竹君的爱其实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家暴和压迫,甚至曾经掏出手枪来威胁她。 尤其到了后来,夏之时在派系斗争中失势,开始沉迷赌博和抽鸦片,更是动不动就对董竹君拳打脚踢。 董竹君不堪忍受,终于在1934年,和夏之时离了婚,自己带着4个女儿生活。夏之时不但没给女儿们一分钱,反而还登报污蔑董竹君携款私逃。 董竹君没有被击垮,反而越挫越勇。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办起一家群益纱管厂,可惜后来遭日军炮击,被迫停工。 但她没有放弃,继续寻找新的出路,并于1935年创办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在上海滩名噪一时。 当时,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喜欢光顾锦江川菜馆,包括“上海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 然而,在战乱年代,有时太出圈并不是一件好事。 上海沦陷后,董竹君便被日本人盯上了,被“邀请”到日本军部开一个“锦江”分店。 董竹君很有民族大义,知道去了就等于做了汉奸,那是万万不可的。于是,她带着女儿们逃亡到国外,途中几次险些丧命。 直到1945年,董竹君和女儿们才得以回到故土。 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振“锦江”。董竹君只用了半年时间,便让锦江起死回生,再次红遍上海滩。 1951年,上海市委选中了“锦江”,要把它设为接待中央首长、高级干部及外宾的高级食宿场所。 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同时董竹君的女儿们也为母亲感到惋惜,毕竟这是母亲十几年的心血。 对此,董竹君说:“我一生参与、支持革命,就是为了报效国家这个大目标。你们几个姐妹都很有出息,都能独当一面,从来不在意金钱。 你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我也不会留财产给你们。现在中国解放了,会有很多好事情要做。我把锦江上交,对我自己、对你们几个都是很有好处的。” 1951年,董竹君亲自主持了锦江饭店开业典礼,并担任董事长。 她将自己辛苦拼搏16年所赚的15万美元全部奉献给了国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 同年,董竹君听闻前夫夏之时被枪决,偷偷躲在屋里流泪。虽然之前有过很多恩怨,但毕竟曾经夫妻一场,董竹君还是悲伤难抑。 夏之时去世后,董竹君不计前嫌,多次帮助夏家人。 如此格局和胸襟,着实令人佩服! 1997年,97岁的世纪老人董竹君去世。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底层青楼女子,一步步打拼成名噪上海滩的大老板;从唯唯诺诺的家暴受害者,到挣脱束缚的独立女性…… 她始终活在励志的状态中,于乱世中谋生,亦谋爱;成就自己,也成就传奇。 正如她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的三句话: 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