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军出动1000余名兵力,企图包围正在开阅兵大会的新四军第3师。黄克

生而宅命 2025-04-01 00:06:30

1942年,日军出动1000余名兵力,企图包围正在开阅兵大会的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笑道:“敌人中计,通知22团和涟东县总队按计划进行设伏,定要全歼此股日军。” 1942年11月9日,阜宁县羊寨孙河庄上空飘扬着鲜艳的红旗,新四军第3师正举行一场盛大的军事检阅大会。检阅台上,师长黄克诚目光如炬,扫视着场内整齐列队的部队。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然而,要理解这个陷阱的精妙之处,我们需要回到一年前的盐城之战。1941年7月,日军集结第十五、十七师团以及独立旅和南浦旅团,共计2万余人,再加上3万多伪军,分兵四路向盐城扑来。面对"苏北小延安"即将陷落的危机,在南庙文庙的反扫荡作战会议上,陈毅忧心忡忡:"盐城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保不住,怎么向延安和全国人民交代呢?" 就在此时,第3师师长黄克诚提出了出人意料的建议:"干脆不守了,送给敌人吧!"这一大胆战略立即引起了陈毅的兴趣。黄克诚认为,新四军实力弱,应保持有生力量,军部应该火速转移,在外围和日军展开游击战,伺机反攻。 刘少奇看着地图,用手指着苏北复杂的水网线,肯定了这个方案:"这里河流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敌人施展不开,我看这个方法行!"7月10日,指挥部全体撤离盐城,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日军直到7月22日才进入盐城,却发现城内空无一人。 这次成功的战略,让新四军保存了实力,并迎来了转机。粟裕的第一师终于赶到苏中,开始了一场"神仙战"。粟裕决定机动作战,命令第一师的王必成第二旅前去增援黄克诚的第三师,剩余的两个旅则向苏中南线的重镇泰兴城发动攻击。 粟裕的战略成功了。日伪占领盐城不到一周,屁股还没坐热,就不得不调兵从苏北回援泰州。而当日军赶到泰兴城附近时,粟裕早已命令部队全部撤退,再次让日军扑了个空。粟裕将部队化整为零,像泥鳅一样让日军来回疲惫追击,消耗敌人的精力。 经过这场战役,日伪扫荡部队遭到重创,伤亡4000余人,损失30余艘装甲汽艇。日军拿下的盐城成为了负担,最终只能无奈退出华中抗日根据地。 正是这次成功的经验,让黄克诚在1942年11月再次施展类似策略。当情报显示日军得知3师举行检阅大会的消息并准备偷袭时,黄克诚早有准备。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师部于数日前即已命令8旅在淮海区内展开对敌政治攻势和军事袭扰,迷惑敌人,同时指示盐阜区主力和地方武装高度戒备。 "敌人中计,通知22团和涟东县总队按计划进行设伏,定要全歼此股日军。"1942年11月9日,当得知日伪军800余人正分两路向新四军第3师大检阅会场扑来时,黄克诚脸上露出了胜券在握的笑容。这并非临阵慌乱下的托辞,而是精心设计的一场战略反击。 早在数日前,黄克诚就察觉到,这场军事大检阅的声势过大,必定会引起敌人注意。于是,他命令8旅在淮海区内展开对敌政治攻势和军事袭扰,制造烟幕迷惑敌人。 上午8时,战斗在佃湖地区打响。22团3营和涟东独立团5、7连奉命在此阻击来犯之敌。敌人炮火猛烈,甚至施放毒气,意图速战速决。但新四军将士坚守阵地,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下午,22团主力赶到,战局顿时逆转,开始对敌人展开全面反击。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新四军不仅击毙了日军中佐联队长达子万以下百余人,更意外缴获了一份敌准备"扫荡"苏北根据地的作战计划及军用地图。 陈毅和黄克诚仔细研究这份作战计划后,立即意识到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根据情报分析,日军将首先对淮海区发动"扫荡",然后转向盐阜区。面对这一情况,新四军3师司令部于12月12日迅速制定了反"扫荡"方针:当敌人大举"扫荡"时,我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大部分部队撤出敌"扫荡"的重点区,跳出敌包围圈;当敌兵分散、情况缓和时,我军应"集零为整",集中兵力攻击敌之薄弱部分;在敌"扫荡"末期,则积极展开反攻。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苏北的抗日力量,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成立中共苏北区党委,实现苏北区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1943年1月15日,盐阜地委召开了各县县委书记会议,黄克诚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报告,张爱萍则明确提出坚持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武装斗争,"每个党员都要学习武装斗争,学习打游击"。 2月上旬,反"扫荡"方针再次得到明确:动员一切力量,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时分时合,机动作战。全区民兵则坚持"村村抵抗,到处放枪"的作战原则,在敌"扫荡"时于必经之道设伏,给敌以袭扰后即分散隐蔽。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