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中医:我为什么治不了16岁(含16)以下少年儿童?这话题至少可以讲十个折磨人的故事,我争取只写一、两篇吧。 ……啪…… 不用多说,大家肯定也猜到了,一定是因为少年儿童比较金贵,家家都是宝贝,不好伺候呗。 对医生来说,这个“不好伺候”,到了什么程度?看看下面这段情景喜剧: “罗大夫,我儿子今天大腿疼,到底是咋回事”?……孩子爸问。 罗大夫:“没啥大事,就是肌肉有点儿拉伤了” 孩子妈:“拉伤了?将来会不会有后遗症”? 奶奶问:“是不是缺钙了”? 爷爷:“你再给仔细查查,到底伤着没伤着骨头”? 爸爸问:“拉伤了该怎么治疗呢”? 罗大夫:“可以不用治疗,我教你们回家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自己处理一下,休养几天就可以了”。 妈妈:“体育课肯定不能上了吧?您给开一个免体证明。对了,后天还有轮滑课呢,能不能继续上轮滑课,我儿子就喜欢轮滑……”? 罗大夫:“免体证明都开了,轮滑课也得暂停啊……” 妈妈:“哎哟,那可不行,轮滑课不能停。那您还是给治治吧,恢复的快点儿……”…… 奶奶:“这么小的孩子,你怎么治”? 罗大夫:“一般我都是做做按摩,扎着针灸,就可以了”。 爷爷:“这么小的孩子能扎针吗”? 罗大夫:“您这孙子都十四、五岁了,不小了,针灸没问题”。 妈妈:“小孩扎针就疼吗?我儿子受得了吗”? 爸爸:“能不能不扎针,只按摩”? 罗:“针灸来的快,我扎这一次就可以了”。 (准备扎针) 妈妈:“等一下,您这个是一次性针吗?还是别人反复用过的针”? 爸爸:“没过消毒有效期吧?我看一眼包装盒”…… 奶奶:“哎哟,孙子要扎针了。来来来,奶奶抱着点儿……” 爷爷:“对对,奶奶赶紧抱着。……大夫,你下手轻点儿啊,你可千万轻点儿……” 抬头看看这一家人,孩子没什么表情。大人看着,都快要哭了…… 第1针扎下去,妈妈的眼泪先流了出来,抱着儿子:“儿子,不哭不哭,坚强点儿……”……爷爷奶奶浑身都在颤抖,孙子终于忍不住哭了。孙子这一哭,全家齐喊:“大夫停停停,我们不扎了,不扎针了……”…… 奶奶:“我们不治了,你给开点儿消炎药吧”! 罗大夫:“什么消炎药?他不用吃消炎药。” 爷爷:“开点儿头孢吧,我家只有阿莫西林,给我孙子开点儿好消炎药”…… 罗大夫…… …… …… 90年代,我们少年儿童患者,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也就是现在微博上活跃的80~90后主力人群。你们可能完全不记得童年时看病的过程。 那时候你们来看个病,哪怕就是个简单的脚扭伤,全家能跟来的大人,一定都会跟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即便不是6个大人一起来,至少也得跟来三、四个。 几个大人,再加上医生和护士,五、六个成年人,小心翼翼伺候一个只有一点点小毛病的小孩子,这是医院常见镜头。 从秦皇汉武,到晚清民国,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历史上,儿童就医,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景象。“小皇上”这个雅号,由此诞生。 几位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各种疑惑,各种不信任,不停发问,不停发指令。搅的医生和护士,心烦意乱,诊疗困难。诊疗稍有闪失,家长就会发飙。这给医疗工作,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困境。 于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为了减少这种麻烦,避免法律纠纷,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以及几乎所有中小型医院,直接就取消了儿科。少年儿童看病,大都只能去当地的儿童医院,儿童医院人满为患,负担沉重,延续至今。 今天80后90后孩子们的孩子生病,家附近很难找到儿科,或者很难找到愿意给你孩子看病的大夫,你们只能只能一趟一趟往很远的儿童医院跑,乌泱乌泱的家长,漫长的等待,不知你们,作何感想? 所以我本人,从90年代后期,实际上就已经很少接诊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实在是伺候不起啊。孩子的问题都很简单,而家长的难缠,我们实在招架不了。 ……啪……下一篇讲讲80后90后、00后10后,这四代“后”的孩子们,少年儿童时期,来看病的不同“特色”。
北京某中医:我为什么治不了16岁(含16)以下少年儿童?这话题至少可以讲十个折磨
地缘冲突舆美食
2025-04-01 09:08: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