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创建哈军工拟定校名,周总理看完后,决定删去两个关键字,缘由是需要保密,是哪两

玲珑说历史 2025-04-01 10:27:11

陈赓创建哈军工拟定校名,周总理看完后,决定删去两个关键字,缘由是需要保密,是哪两个字呢?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意识到中国需要尽快实现国防现代化,尤其是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在朝鲜战争后,这件事就显得更加重要,战争过程中志愿军与美国军队在许多领域都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实现军队的革新,我军更加需要有大量的技术军官。

与此同时,斯大林也向中国提出了建议,希望中方能建设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大学,这样才能为建设国防军打下基础。基于当前的情况,毛主席同意了这个建议。

1952年6月23日,毛主席就找来陈赓,在与陈赓的谈话中,毛主席明确指出需要建设一所新学校。不久之后,周总理就与苏联方面联络,请求苏联方面派遣专家支援军校建设。

就这样,这所新军事工程学院成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项目,苏联方面的专家组也很快到位,看起来一切准备都已经就绪。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令中央感到困扰,那就是由谁来负责这所军校的建设。

很快,毛主席就给出了答案,在与陈赓的那次谈话中,毛主席就请陈赓担任这所军校的院长兼政委。对于这个提议,陈赓连忙说道:“主席,我打仗还可以,办学我可是隔行,恐怕干不了。”见到陈赓如此谦虚,毛主席笑着说道:“你干不了,谁能干得了?你在我军高级将领中提一个懂工程技术的人来。”

一旁的周总理也支持主席的观点,他对陈赓说道:“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不是很出色吗?别人连这点经验也没有啊!”

眼见主席与总理都这么坚持,陈赓就不再推辞,接受了任命。很快,在陈赓的主持下,筹备委员会成立,大家商讨起了学校的建设方案。一开始,陈赓拟定了校名,学校就叫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不过,周总理看到校名后,为了保密删去了技术二字,最终确定校名为军事工程学院。

确定校名后,陈赓又多次与苏联专家到东北考察,最终确定校址在哈尔滨。然而,从无到有建设起一座现代军校,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情,陈赓一开始就面临大量的困难。除了人员短缺,各类资源也不富裕。陈赓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可为了建校,他还是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为聘请相关专家,陈赓费了极大力气,很多时候为了尽快得到聘请专家的批准,陈赓经常催着总理签字。有时候周总理工作太忙,陈赓为了省事,直接堵到厕所里请总理批示。

那个年代,信息并不发达,陈赓考虑到联络专家的渠道有限,就想了一个办法。他通过已经聘请到位的专家,请他们推荐行业内的权威人士,这样确定了选人的范围,通过考察再去聘用,就省去了

大量的时间。

在陈赓的努力下,学校很快就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教师团队,1953年9月1日开学时,已形成了一支500余人的教师队伍和一支主要是从各军兵种部队调来的200余人的教学辅助人员队伍。

除此之外,学校的建设也是工作的重点,那个时期国内已经不缺大工程的基建经验,可国家刚刚经历了大战,各方面资源都不富裕。

陈赓就专门成立了规划建设校舍等项目的委员会,明确要求工程要符合长期使用的要求,坚固可靠,但要节约美观。陈赓还对负责建设的工作人员笑着说:“军委拨款越宽裕,越要注意节约,浪费就是犯罪,我去坐牢,你们也得陪着,我怕寂寞。”

就这样,在陈赓的努力下,这所全新的军事工程学院建设成功。考虑到培养军事人才的需求,学校一开始从各级别部队抽调精英学员,来到这里上课受训。

有的学员想要回原来的部队,不想在这里上学,陈赓还会专门找他们谈话,打消他们的顾虑。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陈赓由于忙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好在学校的建设工作一切顺利,并在1953年9月1日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

之后,陈赓又长期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为了学校的事情他呕心沥血,多次发病接受抢救。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去世,陈赓虽然离去,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并没有结束。

在陈赓的努力下,哈军工成为了国内顶级军校,培养了大批熟悉军事科技和工程建设的专门人才,从中走出了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200多位将军、29位两院院士。能够取得这么多成就,陈赓居功至伟。

0 阅读:51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