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49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主动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当时答应了。结果没过几天,乾隆削掉张廷玉爵位,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还把他轰出了京城。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按照功臣急流勇退即可保全自身的历史潜规则,他选择以“年岁已高”为由,主动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也答应了老功臣的请求。 但没过几天,乾隆下令,削掉张廷玉的爵位,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还把他赶出了京城。 乾隆既然已经答应,为什么要突然变卦?张廷玉又到底做了什么?这件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要解释种种疑惑,就要从1749年一天晚上说起。 这天,78岁的张廷玉,进宫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乾隆看张廷玉体态衰老,很多事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批准了。 张廷玉十分高兴,踉踉跄跄地离开了皇宫。 当晚,他躺在床上睡不着,忽然想起一件事:我要是就这么走了,万一有人向陛下说我的坏话,搞不好陛下就会惩罚我,不行,我得再向陛下要份保证书。 几天后,张廷玉再次来到皇宫,他跪求乾隆,希望赐下一份诏书,能够保证不会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这让乾隆十分不爽。 作为臣子,张廷玉要求乾隆赐下诏书,相当于是皇帝对他的保证,虽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考虑,但在乾隆看来,此举无非是对他的不信任。 不过,乾隆知道,张廷玉侍奉三朝,于大清是有功的,纵然心里不爽,但还是赐给张廷玉了。 只是,在张廷玉离开后,乾隆又送给他一首诗。 诗中的最后四句,是“可例青田原宥庙,漫愁郑国竟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意思是,刘伯温虽然退休,但荣誉没见少,李世民给魏征亲手写碑文,后来却又亲手砸了它。我乾隆不是什么尧舜之君,也不知道谁是像皋契一样的贤臣,这些事就让后人说去吧。 这是赤裸裸的警告! 但张廷玉根本没细看。 第二天,张廷玉没有亲自进宫,反而是派儿子进宫向乾隆谢恩,这又加深了乾隆对他的不满。 于是,乾隆派人传旨,质问张廷玉为什么不来亲自谢恩? 但这份御旨还没传下来,张廷玉就赶去宫中向乾隆道歉。 在乾隆看来,一定是宫中有人将消息透漏给张廷玉了,这属于勾结,是皇帝的大忌。 这下,乾隆大发脾气,剥夺张廷玉的爵位,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还把人赶出了京城。 然而,这事还没结束。 一年后,朱荃犯了贪案,乾隆瞬间想起了他的亲家张廷玉,于是吩咐内务府派人收回三代皇帝的赏赐。 内务府官员带着官兵,闯进张廷玉家里,要求交出皇帝赏赐,张廷玉主动交出后,这群人质疑还有存货,就将府里一顿乱翻。 这是变相的“抄家”。 事后,相关负责官员还升了职,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一切根本就是乾隆的授意。 好在,张廷玉的确为官清廉,家里也没有触犯龙颜的东西,这才勉强保住一命。 公元1755年,八十三岁的张廷玉抑郁而终。 张廷玉死后,乾隆声称,看在他一生为大清操劳的份上,原谅他的一切罪过,可以继续配享太庙。 张廷玉作为汉人,能够有配享太庙的资格在当时是很风光的事,毕竟太庙里住着的都是满族的皇帝,若不是被皇家认可,普通人是一辈子也没有这个资格的。 但可惜的是,张廷玉亲手毁了自己最看重的荣誉。 乾隆写诗,张廷玉视而不见;乾隆厚赏,张廷玉派人谢恩;乾隆传旨,张廷玉提前进宫。 张廷玉为官,一生谨慎,但在这临门一脚,却因为疏忽大意,毁了原本的荣誉。 不过,乾隆也够奇葩。 公元1779年,乾隆怀念张廷玉,写了这样一段话: “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意思是,张廷玉有过错,我还对他这么好,他要是九泉下有知,一定会感激涕零吧。 我们并不清楚,张廷玉会不会感激涕零,但说不定这出戏,是君臣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联手导演并主演的,为的就是杀鸡儆猴。 最终,一人得了美名,一人得了善终!
未斩名将的吕布,战斗力被高估还是低估?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