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老红军拒绝当官,连毛主席都想不通,他说:我要去还人情!
1949年7月,时任群工部部长的李维汉同志正在给老同志们安排工作,期间他就特意找到了一位叫李开文的老兵,说要给他安排一个甜差事,让他去当天津糖厂的副厂长。
对于一般人来说,被领导分配工作,大家肯定只会嫌弃被分配的官不大,从来不会觉得上级领导分配的官太大。但这位叫李开文的同志却表现的出人意料,他坚决拒绝去当厂长,只说自己根本没这能力。
李维汉反复劝说李开文不要回老家,一定要留在天津或者北京工作,这样对他的前途有好处。但这位老同志态度很坚决,他说:“现在眼看仗要打完了,20年前,我硬着心肠离开了妻儿 ,如今我要回去偿还这些年欠他们的情。”
眼看劝不动他,李维汉只能让组织批准他回乡。在临行之前,李开文特意去和毛主席辞行,毛主席得知他啥都不要,就想回家,对此也是很奇怪。
于是他询问道:为什么不去天津当厂长?没想到,李开文却说了一句话:天津糖厂的糖再甜也没有家乡的水甜。毛主席一听当场就乐了,感慨道:你这是要落叶归根啊。回去就回去,但要经常写信来,到哪里都要记住,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这一幕在现代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因为李开文在大家印象中好像并非将相之辈,但他却能得到毛主席、李维汉亲自关照,而且还硬是要辞官不干回乡。他到底是何人?
其实李开文的身份很普通,就是一个红军战士,只是他这个红军战士还肩负着炊事班班长的职务,因此他除了红军战士的身份以外,还有一个“红色大厨”的称号。
1897年,李开文出生在安徽金寨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和绝大多数贫苦农民一样,从小就开始干苦力,很小时候就可以挑着担子一天走上百里崎岖山路。
后来红军抵达,李开文果断于1929年参加红军,成为红25军73师219团的一个普通战士。当年他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来跟着红四方面军走过长征之路。
虽然他没有和其他的战士一样在前线厮杀,但他做事认真负责,先是被任命为担架队的班长,后来又被安排干炊事员。众所周知,红军长征的时候经常面临饥荒,非常考验炊事员的能力。
李开文在当年有诸多突出表现,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还属连绵阴雨过草地时的一个壮举。当年他所在的连队一直没有出现断炊现象,一开始大家还很好奇,后来有一天李开文病倒,众人才发现原因:他将湿透的草拧干以后夹在衣服里,用自己的体温将其捂干。
就是靠着这样的“笨招”,才保证队伍内一直都有篝火和熟食,但这也让他的身体愈发虚弱,差点就没能撑过来。走完长征后,三大主力会师,李开文被分配到新岗位——中央特灶班班长。
这个班是专门负责给中央首长做饭,虽然吃的和其他的战士一样,但却关系到中央领导人的安全问题,这无疑是对老班长的认可。也正是在此期间,李开文认识了毛主席,此后负责毛主席长达11年的伙食。
根据李开文的回忆:毛主席没有一点架子,对他非常好。有一年冬天,毛主席来取菜,看到李开文冻得发抖,曾特意取出一件羊皮背心坚持要让他披上,这在李开文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毛主席没架子,渐渐的李开文也经常和毛主席聊天,有一次他询问毛主席:主席,我做的哪样菜你最爱吃?毛主席果断回答:当然是红烧肉嘛。当时李开文还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最不擅长做的就是红烧肉,还是偷偷找人学了几次,感觉自己的这道菜最拿不出手。
没想到毛主席居然最肯定他的这道菜,这让他更加感动。后来他给毛主席做的红烧肉,还被他带回家乡,成为如今金寨赫赫有名的“古碑红烧肉”。
就这样,李开文陪着毛主席度过11年光景,期间经历了最惨烈的时刻——放弃延安,那时的毛主席处境很艰难,但李开文总能给他做上一顿好吃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开文曾为毛主席冒险挑了三担食物回来。为此毛主席大发雷霆,狠狠的批评他,虽然挨训,但他的内心无疑是感动的,因为毛主席是真的关心他。
在建国后,因为李开文是老红军干部,而且上了年纪,这才有李维汉开头给他安排天津糖厂的工作的事。但他自认为没这能力,所以拒绝了厂长的任命,就连毛主席都劝他不住。这一次毛主席也没多说什么,只留下了一句话:无论到哪里都要记住,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李开文后来回到老家,地委的同志安排他去当副县长,他坚决不干。迫不得已,上面的人只能安排他在当地当一个粮站站长。不得不说,李开文真是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即使都已经自贬到粮站站长,但还是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在1956年的时候,他得以在北京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当时毛主席很高兴:啊,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