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30岁张学良刚躺下休息。突然,谷瑞玉就爬上了他的床,哭着哀求说:“汉

青史如烟啊 2025-04-02 10:52:05

1931年,30岁张学良刚躺下休息。突然,谷瑞玉就爬上了他的床,哭着哀求说:“汉卿,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张学良指着她喊道:“滚!我不想再看见你!”

他知道谷瑞玉依旧对他用情至深,但是,他已经无法再容忍她了。

她学会了跳舞、喝酒、打麻将,经常打到深夜,有时借着张学良的名义,请梅兰芳等名伶唱堂会。

张学良异常恼火,可是她不管,继续我行我素。

曾经她是多么勇敢的女子,他们也曾浓情蜜意,但此时,这一切却像是一把刀扎在谷瑞玉的心上。

1920年,张学良奉父亲的命令去吉林和黑龙江一带剿匪, 吉林税捐局局长鲍玉书宴请张学良,宴席中有几位唱曲的姑娘,其中一位就是谷瑞玉。

张学良对戏曲非常感兴趣,两人相谈甚欢,但介于谷瑞玉的身份,但是张学良始终非常冷淡,谷瑞玉却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谷瑞玉出身经商世家,她出生时家族已经没落,少年进入梨园学戏,成天津菊坛名伶,后流落关东,投靠二姐谷瑞馨。而二姐夫正是鲍玉书。

谷瑞玉虽是戏子,但洁身自好,性格温婉,和张学良虽仅一面之缘,便深深地喜欢上他。

和张学良分别之后,谷瑞玉竟相思成疾,姐姐谷瑞馨和姐夫鲍玉书知道她的心思后,极力想促成她与张学良的姻缘。

但是由于张学良去剿匪,军务繁忙,谷瑞玉始终没有机会再与他相见。

心灰意冷的她准备放弃了,如果继续待在哈尔滨,她在戏楼里这么多年的信誉也将毁于一旦。

正当谷瑞玉正准备返回吉林时,终于得到了张学良的消息:张学良受伤了。

谷瑞玉大惊失色,她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要去密山看望张学良。

当受伤的张学良看见那张熟悉而清秀的面孔时,他惊诧得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谷瑞玉竟然对自己用情这么深。

此后,谷瑞玉就一直留在张学良身边,感情渐渐升温,张学良被这位坚贞美丽的女子所打动,也深深地喜欢上了她。

然而,相爱容易,想名正言顺地相爱,却很难。当张学良与谷瑞玉感情渐浓时,张学良却从来没有提过带她回大帅府。

虽然不免失落,但是也并无怨言,她只是想好好陪着张学良。

就这样,谷瑞玉一直陪在张学良身边,从密山到回哈尔滨。

但是谷瑞馨并不希望妹妹名不正言不顺地跟着张学良,在谷瑞馨和鲍玉书的努力下,张家人知道了谷瑞玉的存在。

张学良将谷瑞玉带回了家,但是,张作霖怎么会允许一个戏子登堂入室,于凤至也不能接受一个外室的存在。

但是张学良态度坚决,更何况张作霖曾经许诺过他以后可以纳妾。

谷瑞玉本以为自己可以顺利进入大帅府了,但是,张作霖居然要她同意约法三章:不准登台唱戏,不准抛头露面,不准参与政治。

于凤至不许她进入大帅府,她只能独自在帅府外面居住。

考虑再三谷瑞玉最终同意了,因为她没有办法离开张学良。于是,她就变成了所谓的随军夫人。

后来,谷瑞玉随张学良前往河南。经过数日的车马劳顿,再加上心中有积火,不久她病倒了。

她担心张学良无人照料,就一边治病一边照料他,直到战争结束。

张学良很感激她,在天津和北京为谷瑞玉买了新宅。

其实,所做的这一切,谷瑞玉都心甘情愿,可是,有一件事让她无法忍受:张作霖逝世后,张学良依然要她遵守约法三章。

也不许她进入大帅府,她觉得这对自己很不公平,张学良不向她做出解释。

谷瑞玉开始变得任性骄纵,频繁拂逆张学良的意思,并且再也不随他上战场了,她独居津门。

并开始追求享乐,没有人知道,她的心有多痛,她只是在激怒张学良,在逼他给自己一个答复。

可正是这两年,张学良认识并且爱上了比自己年轻貌美,温柔识大体的赵一荻。

他再也给不了谷瑞玉一个答复了。

最终激怒张学良的是,谷瑞玉居然与自己的死对头杨宇霆关系甚密。

杨宇霆收买谷瑞玉,还让姨太太与谷瑞玉交好。谷瑞玉对政事根本就不懂,怎么会知道杨宇霆心怀不轨。

杨宇霆请他们二人参加父亲的寿宴,险遭日本人的暗算。

这件事发生后,两人之间形同陌路。谷瑞玉一直居住在天津,张学良也没有来看过她。

终于盼来他的消息,没想到竟是要和她解除婚姻关系。

讽刺的是,离 婚文件上,张学良也写了一个类似约法三章一样的东西:离异后,谷瑞玉不得利用张学良的名义;不得为娼;任凭改嫁。

张学良在天津谷瑞玉购买小楼房一幢,又给她10万元作为生活之资。此后,谷瑞玉始终独自生活,孤独终老。

谷瑞玉随军千里,爱得轰轰烈烈,她的勇气让男子都汗颜。

一段爱情,由最开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狼狈不堪,他们竟成了彼此再也不能言说的伤。

谷瑞玉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张学良。对于她来说,一辈子爱一次,用生命去爱一次,足矣。

但是,她心有不甘,所以,一再触及对方的底线,最终孤独终老。

一个女人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任何人的身上,因为你这辈子最大的依靠是自己。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