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3年,东魏虎牢守将高仲密,见妻子李氏双眼红肿、衣衫凌乱不堪,忍不住再三追问。李氏掩面哭泣好半天,才说:高澄辱我。高仲密如五雷轰顶,又恨又怕。 此时在玉壁之战中吃扁的高欢并不知道,他即将被卷入邙山之战。 高仲密作为东魏的虎牢守将,把兵家必争之地的虎牢,献给高欢强敌宇文泰。要知道,在此之前侯景也是从虎牢发起反击,扭转了东魏的被动局面。 这份意外厚礼,让宇文泰喜出望外,他亲自率领大军,到洛阳接应高仲密。之后他花了20天的时间抵达河桥。期间,高欢不得不调拔兵力,赶到黄河北岸。 此时的高欢或许怎么样都想不通,他给高家兄弟的待遇一向不错,高仲密为何却背叛他。 其实要怪只能怪高欢自己,对好色世子高澄纵容,才导致了这种局面。高仲密本来没有任何叛变的动机,走上“投敌”之路,也正是源由高澄的好色。 高仲密还在晋阳任御史中尉时,高澄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他的妻子李氏,顿时神魂颠倒。 高澄竟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李氏衣裳扯破,打算强行逼迫李氏就范。李氏拼死挣脱跑回家中跟老公哭诉,看着衣衫不整的老婆,高仲密既心痛又气愤不已。 此前,高仲密与高澄本就有积怨。高仲密前妻是吏部郎崔暹的妹妹,高仲密休了崔氏后,改娶李氏为妻,与崔暹自然不对眼。 而崔暹却是高澄身边的红人。高仲密曾在选任御史时与高澄发生多次冲突,他怀疑是崔暹在背后搞鬼,因此一直小心提防着高澄。 如今妻子李氏被高澄羞辱,高仲密又恨又怕。刚好高欢派他镇守虎牢,促使他有了外逃之心。 为阻止高欢迅速进兵,宇文泰退到西面的瀍水,从黄河上游顺流放下点火的船只,想烧毁河桥。 高欢派人在河里排起装载铁链的小艇,火船一旦靠近,就用铁链锁住,拖到岸边。河桥无恙,高欢大军顺利渡过黄河,来到邙山。 此时的高欢,并不着急向宇文泰发起进攻,而是在邙山前布下阵势,一连好几天,没有动静。 宇文泰有些沉不住气了,大队人马出来一个多月,不可能无功而返,因此他准备乘夜偷袭东魏大营。 然而西魏军的一举一动,早在高欢的监控之下。宇文泰这边一出发,高欢就收到信息:“敌军距此四十里地,刚吃饱了干粮赶来。” 高欢轻描淡写回道:“自应渴死,我军只等去砍脑袋便是。” 高欢并不是说大话,他说得这句话是西魏的死结:因为干粮吃得越多,就会越渴,这是生理上的必然反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宇文泰的偷袭战术毫无悬念失败。 天亮后,两军相遇,东魏大将彭乐率领数千骑兵,很快就把西又渴又累的西魏冲垮。 西魏大败,宇文泰独自骑马逃跑,彭乐穷追不舍。眼瞅两人并马扬鞭,宇文泰忽然转身对彭乐说:“这不是彭乐么?你傻呀,今天没了我,明天还能有你?还不如快点回营,捡我留下的金银财宝!” 彭乐觉得有理,竟然真得乖乖回马,去捡宇文泰丢下的战利品。 有趣的是,彭乐拿着宇文泰的金带跟高欢报告。高欢问他宇文泰怎么跑掉的,彭乐一字不落的把宇文泰的话复述一遍,最后还不忘添上一句:“末将并未因为这话就放了他。” 高欢哭笑不得,竟然就这样轻易放过宇文泰。气得他拎起彭乐的脑袋,就朝地上猛撞。 逃回大本营的宇文泰,次日集结数万人马,亲自率兵出战。 让高欢想不到的是,他再次被出卖。东魏有个被抓的小兵把高欢的确切位置告诉了宇文泰。宇文泰立马命精锐猛攻高欢亲领的队伍,高欢大败而逃。 西魏大都督贺拔胜,率领骑兵杀向高欢,好在贺拔胜急忙中没有佩戴弓箭,他的坐骑被东魏大将段韶一箭射中,否则高欢难逃厄运。贺拔胜为此叹息:“今日忘带弓箭,真乃天意!” 虽然高欢亲领队伍几近覆灭,但东魏其他各军奋勇杀敌取得大捷。好在西魏独孤信和于谨收拢散兵,从后方击退东魏追兵,才保证西魏主力没有再受损失。 高欢大军追到弘农附近的陕城,东魏士兵疲惫不堪,众将不愿再战,高欢决定打道回府。 邙山大战,西魏以失败告终。 高欢回晋阳后,把贺拔胜留在东魏的儿子都给斩了,以报战场上追他之仇,贺拔胜听闻后,吐血而死。 邙山一战,高欢算是命硬之人,几次三番被坑,结果都被他一一化解。好在他身边不仅有猪队友,也有不少良将。终归究底,这与高欢对下属赏罚分明、义重于山是分不开的,让人甘心为他卖命到底。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8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