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囚禁,4天水米未进,奄奄一息之际,她收到了父亲崇琦偷偷送进来的食盒,谁知,食盒里面竟然空无一物,阿鲁特氏见状,苦笑一声,随即决定自尽!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家族世代官宦,隶属于蒙古正蓝旗。她的父亲崇绮在同治三年中状元,是清朝立国二百余年来唯一的蒙古族状元,其祖父赛尚阿曾为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刑部尚书,外祖父则是郑亲王端华。这样显赫的家世,为她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 从小,崇绮亲自教导女儿,培养她淑静端慧的品性。阿鲁特氏能够"十行俱下",背诵如流,更有一项独特的技能——左手写大字,这在满蒙女子中极为罕见。除了这些传统教育,她还向蒙古族的长辈学习了传统的占卜之术。有一次,她为自己占卜命运,预示着短命之相,但她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坚守着为皇家延续血脉的使命。 同治十一年,十九岁的阿鲁特氏被选为皇后。那天,她身穿大红龙凤同和袍,一手握玉如意、一手握苹果,坐在十六人抬的凤舆中,从大清门被迎入紫禁城。钟鼓齐鸣,锣鼓喧天,花团锦簇,场面之盛大,在清朝历史上都属罕见。她是大清入关后,唯一一位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入宫的状元之女。 婚后初期,同治与阿鲁特氏感情融洽。虽然同治比她小两岁,但他对这位文静优雅的状元之女充满敬意。在阿鲁特氏的影响下,同治渐渐成熟起来,开始认真对待朝政。 然而,这段美好时光没有持续太久。慈禧开始干预他们的夫妻生活,经常把同治叫到长春宫进行教训,要求他少去皇后寝宫,多去宠幸慧妃富察氏。慈禧甚至直言:"慧妃贤慧,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处于两难境地的阿鲁特氏,开始秘密记录宫中见闻与个人感受的日记,作为对抗孤独的方式。这些文字记录了她作为皇后的职责、对丈夫的思念以及面对宫廷斗争的无奈。不幸的是,这些日记后来被慈禧发现,被视为大不敬,成为慈禧对她更加不满的理由之一。 为了不让同治为难,阿鲁特氏主动劝丈夫多去其他妃嫔处,少到自己的承乾宫来。同治不忍心让她为难,却又不愿和慧妃亲近,便索性独居乾清宫,谁也不去。 同治十三年底,同治皇帝突然病倒。起初说是出红斑,后来传出是天花,更有甚者说是染上了花柳病。病情迅速恶化,腰部红肿溃烂流脓,牙龈也开始发黑腐烂。这些症状无不暗示着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这危急时刻,阿鲁特氏急切地想去养心殿探望丈夫,却屡次被拦阻。好不容易获准一次探视,夫妻俩四目相对,悲痛万分。阿鲁特氏向同治倾诉了自己在宫中被虐待之苦,泪如雨下。同治虽然奄奄一息,却尽力安慰她说总有出头之日。 谁料这番私语被慈禧的眼线听到,立刻告知了慈禧。盛怒之下的慈禧冲入暖阁,一把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扇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被慈禧如此羞辱,阿鲁特氏情急之下脱口而出:"我是从大清门进来的,请给媳妇留一点体面。"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慈禧——一个通过选秀入宫的后妃出身的太后。 病情垂危的同治,眼看着爱妻受辱却无力相助,急怒攻心昏了过去。苏醒后,他召来了最信任的师傅李鸿藻和皇后,表达了立贝勒载澍为皇太子的意愿。阿鲁特氏以大局为重,表示"国赖长君,实不愿居太后之虚名",支持丈夫的决定。同治随即口述遗诏,由李鸿藻记录。 然而,李鸿藻在权衡利弊后,将遗诏草稿交给了慈禧。慈禧怒不可遏,立即将遗诏扔入火盆销毁。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含恨驾崩,年仅十九岁。紧接着,慈禧立即召集重臣,宣布立醇亲王之子载湉(同治的堂弟,也是慈禧的外甥)为帝,年号光绪。 失去丈夫的阿鲁特氏,此时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这是同治唯一的血脉。为绝后患,慈禧下令将阿鲁特氏软禁在储秀宫,断绝御膳。在被囚禁期间,阿鲁特氏曾试图用宫女的簪子在墙上刻字,希望将自己的处境和腹中胎儿的存在告知外界,但由于体力不支和监视严密,这一尝试未能成功。 突然,一名侍女轻轻推门进来,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食盒,低声说是崇绮大人派人送来的。阿鲁特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这是四天来第一次有食物送到她面前。然而,当她颤抖着手指掀开食盒盖子的那一刻,里面竟空无一物,只剩下冰冷的盒底。 阿鲁特氏怔住了,随即苦笑一声。她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深意——在这紫禁城内,对她而言,唯有一死,别无他路。她合上食盒,目光坚定,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以绝食方式结束自己短暂的人生。 在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寅刻,经过七十五天的煎熬和折磨,年仅二十一岁的阿鲁特氏最终带着腹中未出世的孩子,离开了人世。 死后,阿鲁特氏被谥为"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与同治合葬于惠陵地宫。在生前,他们的共枕而眠总是受到干扰,如今在另一个世界终于可以享受同穴而眠的恬静。
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囚禁,4天水米未进,奄奄一息之际,她收到了父亲崇琦
麻麻赖赖
2025-04-12 15:31: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