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刘备三顾茅庐而来的军师,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与辩才被称作三国时期的代表人

史说畅谈呀 2025-04-03 09:56:33

诸葛亮作为刘备三顾茅庐而来的军师,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与辩才被称作三国时期的代表人物;而关羽如今常被人称之为关二爷,以红脸形象示人,象征着忠肝义胆的武将形象。 然而一位清末的历史学家章太炎先生却提出一个与世人认知截然相反的观念,他认为,在关羽失了荆州最后导致自己身亡的事件中,有诸葛亮的手笔,也就是诸葛亮策划了这场关羽身死的阴谋。 1900年,在章太炎出版的《訄书》一书中,有一篇名叫《正葛》,在这一篇中讲述了章太炎认为诸葛亮处心竭虑、借刀杀人处置关羽的始末。 章太炎认为,关羽是一位有功之人,并且没有黑历史,光风霁月英武堂堂,诸葛亮若想处理他,明着杀肯定不行,会失了人心。但若不杀,依关羽在军中的声望与为人,必然会成为日后诸葛亮在朝中的劲敌,所以诸葛亮在权衡之下,不惜以荆州为失地筹谋害死了关羽。 这是一个十分离奇的想法。因为在许多普通民众、历史爱好者、甚至读者来说,诸葛亮与关羽都是同一个阵营的人,一位是刘备优秀、坚实的智囊军师,另一位是刘备桃园结义的至亲二弟,章太炎这一观点的提出等于将诸葛亮放在了刘关张阵营的对立面,将他视作因一己之力不惜残害将领的恶人。 关羽受命镇守荆州,当时的他已经年近六十,不再是当初他那个威震华夏的好年纪了,作为武将的锋利与锐气也在渐渐消失。 建安二十四年末,关羽出兵攻打曹兵,双方交战之际孙权趁机出手袭击,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后关羽率十余只骑兵出逃,又遭遇埋伏,与其长子关平一起被俘,随即被害。 一代英雄将领就这样陨落。且不说关羽镇守荆州的命令,若无刘备首肯是不可能的,而刘备作为关羽的大哥,又是蜀军首领,怎么可能去陷害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呢。 即使英雄迟暮,但关羽的名头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可比拟的,曹操不就一直虎视眈眈地在一旁看着呢吗。出于爱惜羽毛的角度,刘备也不可能任凭别人胡来。 章太炎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研究学者,真的就这样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提出观点吗?实际上,章太炎先生也是有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的。 其一,章太炎认为诸葛亮作为刘备身边远见卓识的军师,足智多谋、多智近妖,这样一个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关羽荆州的窘境与危机,但他却没有去施以援手,最终令关羽丧命。除非诸葛亮是故意的,借刀杀人,令关羽死于战场,就没有他的嫌疑了,反而令关羽征战一生的晚节不保。 这其实有些想当然了。章太炎觉得诸葛亮这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荆州的困境,也不可能不知道关羽面临的危机,但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章太炎凭借的依据不过是诸葛亮之前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但这并不足以作为他残害忠良的依据。 俗话说得好,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再好的学生也会有考砸的时候,人类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动物所没有的思考能力。 诸葛亮会根据战场思考最优解,关羽也会,曹操也会,谁也无法把握对方的想法,且当时关羽已经年近六十,美髯公的胡子都已经逐渐花白,判断失误也是常有的事。更不用说他当时与荆州守将失和,办公室矛盾激发引起将士不战而降,这都是远处的诸葛亮所预料不到的事情。 其二,诸葛亮杀死关羽并非最终目的,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日后障碍——刘备的养子刘封。 其三,铲除李严这个同为托孤大臣的对手。照章太炎的说法,诸葛亮是在有些心狠手辣了。不仅要铲除刘备养育多年的长子,更要严厉打击政治对手,不顾幼主身受的环境与立场,解决帮扶之人。 且不说关羽败走麦城之时诸葛亮没有伸出援手,那刘备也没有啊。再者说,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由于跟关羽的矛盾激化而拒援关羽,后被刘备怪罪。由于刘封性格刚烈,考虑到刘备去世后幼主难以驾驭这样的哥哥,于是被刘备赐死。 而李严,在蜀军北伐时期负责押运粮草,但被天气延误,因为怕受处罚而祸水东引致使诸葛亮退兵,后又在刘禅面前假意询问说军中粮草充足,诸葛亮为何要退兵?这样的双面娇娃自然无法在诸葛亮的眼皮子底下存活太久,很快就被废了。 刘封跟李严的下场,可以说都是自己作的。诸葛亮不过是在他们犯错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考量,提出合适的处罚,而并非出于个人获利。章太炎提出的观点可以说是偏向于个人理解了。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诸葛亮、关羽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章太炎这样贸贸然提出有些诋毁个人形象的观念,不仅是给历史学者这个形象抹黑,也是轻视了诸葛亮这一神奇人物在三国时期所做出的贡献。 在章太炎发表《正葛》篇章的十五年后,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年轻时候学术研究方向的不足,重新梳理史实,对他原来的《正葛》篇章的内容进行大篇幅的修改,后更是正是更名为《思葛》,以表达自己知错善改的愧疚之意。 正葛,意为端正大众眼中诸葛亮的形象,当时章太炎认为大众的眼睛都被蒙蔽了,唯他是酒醒之人;思葛,思念、怀念诸葛亮,且没有重新发一本,而是在原文上修改,也是为了不再有错误的观念产生,引导众人。

0 阅读:7

猜你喜欢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