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后人,我就是死了也光荣!”1938年春,看到负责密营工作的黄有四肢全部溃烂,奄奄一息的样子,即便是流血不流泪的抗联战士们,也忍不住痛哭失声。 1938年春,小兴安岭山峦中的一处秘密营地,寒风呼啸,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多度。第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带领几名战士,穿过茂密的森林,前来看望担任过稽查处处长的黄有同志。 当他们踏入简陋的木屋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沉默了。黄有躺在一张粗糙的木板床上,四肢已经完全溃烂,几乎只剩下躯干还能动弹。他的脸色苍白,嘴唇干裂,但看到战友们到来,眼中却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老黄,我们来看你了。"冯治纲压抑着内心的震撼,轻声说道。他曾见过无数伤亡,但黄有的状态,依然让他心如刀绞。 黄有勉强抬起头,虚弱地说:"有你们来,我就放心了。"他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积蓄力气,然后继续道:"为了后人,受点苦也值得,死了也光荣。"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刺入在场每一位抗联战士的心中。这些常年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流血不流泪的硬汉们,此刻却忍不住红了眼眶。 一位年轻的战士悄悄转过身,拭去眼角的泪水。另一位老战士则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冯治纲提议要将黄有送到山下亲属家中养伤,但黄有坚决拒绝:"我这副模样,会连累他们。"他宁愿留在营地,也不愿给亲人带来危险。 这时,部队接到任务,需要去周边较远的县城阻击敌人。临行前,冯治纲坚持留下两名同志照顾黄有,并留下足够的粮食和水。 "等我们完成任务就回来接你,"冯治纲握着黄有的手说,"你一定要撑住。" 黄有点点头,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去吧,打鬼子要紧。" 然而,命运弄人。四个月后,当冯治纲率领几名同志再次返回这处营地时,迎接他们的只有凄冷和死寂。空荡荡的木屋里没有生命的迹象。 他们在营地四周搜寻,终于在窝棚外的一个塔头墩上,发现了已经离世的黄有。他保持着爬行的姿态,似乎是想爬上塔头去吃上面的草... 经过多方打听,真相终于浮出水面:那两位留下的战士曾一直守护在黄有身边。但当三人的粮食耗尽后,这两名战士不得不出山寻找食物,却在回山途中被敌人发现,相继牺牲。黄有被孤独地留在营地,最终饿死在塔头墩旁。 这位曾经的富裕地主,这位将300多名日军引入绝境的智者,这位宁愿舍弃自己也不连累他人的战士,就这样默默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牺牲时,年仅39岁。 1937年冬天,东北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汤原县西北沟石场屯,一队日军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村子。从农家院落中,日军拖出了一名穿着普通棉袄的汉子——这就是抗日联军的稽查处处长黄有。 日军得知黄有的身份后,眼前一亮。他们立即命令士兵剥光黄有的上衣,将他绑在一棵大树下,希望通过严刑逼迫他说出抗联密营的位置。东北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黄有裸露的皮肤上,但他始终紧闭嘴唇,宁死不屈。 见硬的不行,日军又换了软的。指挥官让人放下黄有,给他穿上暖和的棉衣,升起一堆火。翻译官笑着对黄有说:"只要你带我们找到抗联的营地,不仅放了你,还能让你吃香喝辣的!" 黄有看着眼前的日军,思绪万千。他的目光扫过远处的山林,心中已有了计划。他低下头,装出谄媚的样子,点头哈腰:"我知道秘密营地在哪,但你们得答应,事后不仅要放我,还要给我点好处费!" 日军信以为真,当天下午便组织了三百多人,在黄有的带领下踏入了林区。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黄有早已想好了计策——将这些侵略者带入深山绝地。 接下来的几天里,黄有带着日军在茫茫林海中穿行。他故意绕过所有抗联的秘密营地,一路东绕西转,带着日军在寒冬雪原上疲于奔命。从最初出发的地方,他们已经走了二百多里地,深入到了小兴安岭东麓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日军逐渐察觉到了异常,开始怀疑黄有在故意带他们兜圈子。第四天黄昏,当黄有带领他们来到一栋简陋的木屋前,日军士气为之一振。他们迅速布置了战术阵型,装上机枪和榴弹发射器,向木屋发起了冲锋。 然而,当他们踹开门,只见屋内空无一人,连一根头发丝都没有。 日军指挥官勃然大怒,当即拔出手枪指向黄有:"你这个该死的中国人,敢骗我们!" 黄有却不慌不忙,摊开双手说:"太君,这里确实是抗联的秘密营地,不然在这种鬼地方怎么会有房子呢?可能他们听到风声转移了。不过,前面两座山上还有一个更大的营地,我这就带你们去。" 夜幕降临,雪越下越大。日军士兵们精疲力竭,在临时营地生火取暖,一个个蜷缩在树下避风。看守黄有的哨兵也困倦不堪,背过身去躲避刺骨寒风。 深夜,黄有悄悄起身,假装上厕所,趁机溜入了漆黑的密林。他对这片山林了如指掌,趁着月光,朝着三十里外的抗联营地方向急速奔去。 而那些被他引入绝境的日军,大部分再也没能走出小兴安岭。当抗联根据黄有提供的情报找到他们时,许多人已经被严寒和饥饿夺去了生命,剩下的也因不熟悉地形而四散迷路,最终在荒野中冻死饿死。
“为了后人,我就是死了也光荣!”1938年春,看到负责密营工作的黄有四肢全部溃烂
熹然说历史
2025-04-03 23:21:38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