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领域的宏大叙事中,石油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读完《石油的逻辑》,虽对书中关于油价涨跌逻辑的部分观点存疑,但书中所呈现的丰富内容,仍为我们理解石油市场的复杂生态打开了一扇窗。 从历史的脉络看,自1859年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二战后的“墨西哥湾时代”,石油与美国的崛起紧密相连。美国凭借对石油的控制,不仅巩固了自身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还将美元与石油深度绑定。20世纪70年代与沙特达成的“不可动摇协议”,使美元成为石油唯一计价货币,纽约和伦敦的石油期货市场也以美元计价结算,牢牢掌握了石油的国际定价权。这一“石油-美元”体系,如同一条坚固的纽带,维系着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类似地,“煤炭-英镑”也曾见证英国的辉煌,只是随着能源格局的演变,英国最终被美国超越。 油价的波动,一直是石油市场的核心议题。影响油价的因素纷繁复杂,从全球原油储采比、生产成本,到经济发展、政治事件,再到石油库存、美元汇率和税收政策等,众多变量相互交织,共同决定着油价的走势。简单的假设往往难以全面解释油价的涨跌,毕竟油价变动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还是供求关系在起主导作用。从短期来看,油价充满了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但从长期视角,随着通货膨胀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油价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对于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都存在一个“合理价格”区间。欧佩克成员国预算的油价范围各异,如阿尔及利亚为37美元/桶,伊朗和委内瑞拉则为60美元/桶。综合来看,每桶60-80美元或许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格。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石油市场经历了两个显著阶段。先是金融资本不计成本地撤离,寻找安全避风港并变现以弥补其他业务亏损,导致石油衍生品市场价格暴跌。而后,随着最坏时期过去,产业资本回归,国家权力介入,市场信心逐渐恢复,需求微弱回升,石油价格也逐渐回归其应有价值。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市场短期的“投票器”属性和长期的“称重器”本质,有价值的东西,其价格终究会回归基本面。 石油问题,可大致归纳为是否买得起、是否买得到以及是否运得回三类风险。对于中国而言,只要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买得起的风险相对可控;在买得到方面,尽管美国试图控制中东石油供应,但世界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加之中国强大的支付能力,买不到的可能性不大。然而,运输问题却是石油安全的薄弱环节,管道和航线安全亟待重视。 在能源消费增长方面,发达国家已进入缓慢增长期,而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成为当务之急。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效率提升上仍有较大空间。同时,新能源的发展虽为趋势,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石油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过渡能源。 在能源投资方面,直接投资石油虽能掌握主动权,但面临东道国政治社会环境不稳定的风险,且可能引发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股权投资虽能补偿价格波动风险,但生产决策权不在手中,且受双边关系影响较大。这都给中国在全球寻求稳定、多元的能源供应带来了挑战。 此外,美元本位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值得关注。自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美元发行失去“锚”,美元泛滥成为全球通胀的重要根源。美国通过贸易赤字输出美元负债,引发全球信贷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美元本位制下的世界经济难以摆脱通胀-通缩的循环。 在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上,完全自给自足或完全依赖进口都不可取。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应在国内生产和对外进口之间寻求平衡,提升自身生产石油的能力,以应对不同油价环境下的能源需求。 《石油的逻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石油市场的复杂性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全球能源格局不断演变的今天,我们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探寻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同时在投资决策中,充分考量各种风险和机遇,实现稳健的资产增值。
在能源领域的宏大叙事中,石油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读完《石油的逻辑》,虽
周仓与商业
2025-04-06 23:16:51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