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75岁之后,武则天自觉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某天上朝的时候,她突然问道:“朕想要册立武三思为太子,不知众爱卿有什么看法?”大臣们一听背后刷刷流冷汗,一个个低着头不敢出声。 武则天看着众人胆战心惊的样子,心里一阵无语。于是她带着希翼看向了狄仁杰,随后开口说:“阁老,您怎么看?”大臣们一听立马就松了口气,随后又开始为狄仁杰担心,毕竟这是一道送命题! 众大臣都记得,宰相李昭德就是为此丢了性命。李昭德并不是个笨蛋,相反他为人聪敏,行事干练,深受武则天信任,所以才能官至宰相。 那年,武承嗣偷偷找到王庆之,让王庆之集结数百名洛阳百姓,联合起来多次上表,请求武则天将武承嗣立为太子。李昭德知道之后把王庆之找来大骂一顿,随后还当众将其杖毙。 李昭德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武承嗣的太子梦,于是他就成为了武承嗣的仇人。之后,武承嗣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李昭德的坏话,还联合了酷吏来俊臣一起对付李昭德,诬陷他谋反。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李昭德做宰相的时候,常常会参奏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来俊臣正是其中之一。李昭德还曾经讽刺过皇甫文,所以皇甫文也做了武承嗣的帮凶。 只能说李昭德得罪的人不少,老话说三人成虎,武则天本身很信任李昭德,但这么多人都在弹劾李昭德,这让武则天将信将疑。恰巧这时,来俊臣也被人告发,武则天一怒就把来俊臣和李昭德都关进了牢里,一同问斩。 武三思和武承嗣是堂兄弟,都是武则天的侄子,两人有着同样的太子梦。为了争太子的位子,两人也算是费尽心机。他们不仅帮着讨好武则天,还讨好武则天的男宠们,基本上没什么节操。 那时薛怀义还正受宠,每次他出宫的时候,两兄弟就鞍前马后地侍奉,嘴里还不断关怀:“薛师傅当心。” 等到薛怀义失宠被杀之后,武则天面前又有了新人,那就是张昌宗和张易之。等到张氏兄弟外出骑马时,武三思和武承嗣依旧跟随在侧,像极了二人的马童。 不仅如此,武三思和武承嗣还费尽时间来琢磨武则天的心思,看出武则天想要称帝,两人就抓紧时间出谋划策,为武则天造势。 他俩还真的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找人在白石上刻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八个字,又用“紫石杂药”作为装饰。随后再找人上报,说是发现祥瑞,随后就进献给了武则天。 这样的伎俩不难识破,但武则天却很喜欢。除了制造舆论之外,武三思和武承嗣还多次劝武则天除掉异己,除掉唐家子孙,二人这样做就是为了彻底地把李唐江山变成武家天下,把皇位拢在怀中。 之后,李贞兵变失败,武则天把李贞以及李唐诸王全杀了。690年,武则天如愿称帝。这也是武三思与武承嗣为自己铺的路,武则天称帝之后,二人多次劝武则天把皇位传给武家人,还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这样的说法让武则天无法反驳,但武则天还有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始终下不了决心。犹豫了很久之后她才在朝上询问众人,毕竟自己确实老了,这个问题也该有个答案了。 究竟是立子还是立侄呢?武则天希望狄仁杰能给自己指明方向。不过如果狄仁杰给出的答案有问题,恐怕还是小命不保。好在狄仁杰是个聪明人,他心里认为不能立侄,但他又深知武三思和武承嗣深得武则天信任。 自己身为臣子,如果说武家兄弟的坏话,恐怕武则天会不高兴。怎么才能既让武则天还政李氏,又能不惹她生气呢?这才是最考验人的。 好在这样的难题也难不倒狄仁杰。他冷静地看着武则天,反问道:“敢问陛下,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 看到了武则天的脸色变化,狄仁杰又继续说道:“您立庐陵王为太子,千秋万代配享宗庙。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臣没听过有谁将姑姑配享太庙的。” 这话一出,武则天恍然大悟。武则天虽然年迈,思维依旧敏捷,而且对于人性十分了解。于是她不再犹豫,没过几天就把庐陵王接到了京中,决定在自己死后还政于李家。
公元698年,太平公主一夜宠幸了四位面首,但在天亮后,丫鬟们进屋打扫卫生时,才发
【8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