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联突然抛出一个大计划,要从中国引进百万工人去西伯利亚干活,可到了华北招人时,村头却贴出了“去苏联1人配10个媳妇”的标语。结果呢,村民们没被这“馅饼”砸晕,反而炸了锅,抵制情绪四起。
1954年9月,赫鲁晓夫跑来中国,跟毛泽东聊了一堆事儿,其中就提到要中国派一百万青壮年去西伯利亚干活。苏联为啥这么急着要人?二战打完,苏联死了2700多万人,青壮年男的尤其少,劳动力跟不上。西伯利亚那地方,资源多得冒泡,可天寒地冻,开发起来费劲,苏联自己人手不够,就盯上了中国这边的劳动力。赫鲁晓夫想着,中苏是兄弟国家,中国人多又能干,借点人不过分吧? 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毛泽东这边掂量了一下,觉得一百万太夸张,直接砍到八万人,最后首批只定了一千人。1954年10月,中苏签了协议,敲定了合作细节。苏联那边拍胸脯保证,工资高、待遇好,干活的地方也有吃有住,中国这边就想着,既能帮盟友,又能让工人学点技术回来,挺划算。 1955年初,中央开始在华北几个省市招人,目标是18到35岁的青壮男。按理说,条件这么好,报名的人应该挤破头吧?可现实是,招募工作刚起步就撞了墙。尤其在天津静海县一带,村头的桩子上突然冒出“去苏联1人配10个媳妇”的标语,底下还传开了更离谱的说法,说苏联男少女多,招人是为了“配种”,还有人说去了就是“抱炮弹”,有去无回。 这谣言一出,村民们炸了窝。报名处门可罗雀不说,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抵制情绪。咋回事呢?其实不怪村民多疑。日本侵华那会儿,鬼子用骗的、抢的弄走不少劳工,好多人一去不回,家里人哭都找不着地方。这段惨痛记忆还在脑子里,村民一听“出国干活”,立马就联想到过去,谁敢去啊?再加上“10个媳妇”这种鬼话,听着就瘆得慌,哪还有人信这是正经合作? 眼看招募要黄,政府赶紧派宣传员下乡。宣传员也不是光喊口号,他们拿着苏联给的待遇单子,挨家挨户讲:这回是两国政府签了字的,月工资300多块,比省部级干部还高,吃住全包,干得好还能学技术回来。为了让人信,他们还搬出照片,展示苏联的宿舍和食堂,甚至找了几个在苏联干过活的人回村现身说法。 这招挺管用。村民们听着听着,觉得不像骗局,慢慢放下了戒心。加上村干部带头报名,报名人数终于有了起色。到1955年10月,第一批1000人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去苏联的火车。一路上,苏联那边还真没含糊,送来鸡蛋、面包、牛肉罐头,到了地方还有热乎饭菜等着,工人们心里那点疑虑彻底没了。 到了西伯利亚,中国工人住进了四人一间的宿舍,屋里有火炉,冬暖夏凉。食堂里大米、白面、肉、蛋、鱼啥都有,伙食比家里强多了。工资也实打实,每月300多块,攒下来够娶好几个媳妇——当然不是苏联的,是回国自己挑的。工作上,工人们干得也不含糊,不少人还学了技术,苏联同事都夸他们能吃苦、脑子活。 除了干活,工人们还跟苏联人处出了感情。业余时间学点俄语,聊聊天,参加个文艺活动,日子过得挺充实。不少人后来回忆,说那几年不光挣了钱,还开了眼界,值! 可好景不长。1957年,苏联突然说不干了,把合作给停了。为啥?官方没细说,但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里漏了点口风。他担心中国工人去了西伯利亚,时间长了可能会“占山为王”,威胁苏联的地盘。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想想也不奇怪。中国这边国力起来了,苏联开始犯嘀咕,怕以后不好控制。 工人回国后,带回了技术和经验,对国内建设帮了不少忙。可中苏关系却越来越僵,到了1960年,两国彻底翻脸。这段合作也就成了历史里的一页。 村民的怕,和赫鲁晓夫的算计,回头看,村民的抵制不是没来由的。日本那段黑历史让他们对“出国干活”有阴影,谣言再一搅和,谁不害怕?而赫鲁晓夫呢,一开始想着占便宜,后来又怕吃亏,算盘打得噼啪响,可惜最后还是没算过中国。这事儿,既是两国友谊的高光,也是猜疑的起点。
倦鸟的心
跟去美国修铁路一样,活下来的没几个![捂脸哭][捂脸哭]
平静~开开开 回复 04-11 19:38
苏联成立后因为远东缺人,用优厚条件招了几十万我国人去远东,1936年时候海参崴有40万华人有唐人街,这时候远东基础建设基本已经好了,斯大林下令清洗了远东的所有华人。
无天
能活着回来已经不错了。
黑河内
唉,趁解体拿了黑龙江对面和库页岛多好
勇闯天涯
现在还能不能配10个媳妇,配3个都大把的人去[开怀大笑]
双生魂 回复 04-14 15:01
一两个当尝个鲜,多了你就知道什么叫灾难
用户10xxx48 回复 04-14 14:31
谁给你讲的?造谣是要担责的,建议网警查查这个人。
王命之徒
那几年不缺女人
Jeep
胡说吧?